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体育播报
安利 | 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在优化供需匹配、促进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创造大量新就业形态岗位,有效拓宽就业新空间,在保就业、稳就业、扩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实现新就业形态从量的增长迈上质的转变?如何在个体、平台新就业探索基础上,利用国家政策红利,形成新就业形态发展范式,推动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
12月21日,由人民网主办的“金台圆桌--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政企学研多领域代表,围绕当前经济发展和就业趋势下,新就业形态如何匹配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展开探讨。会上,人民网财经研究院与中国传媒大学,发布《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中国劳动学会会长、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志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全国政协十三届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俞建拖,人民网副总裁宋丽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于晗,安利(中国)董事长兼总裁余放等出席。
向新向质,新就业形态加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驱动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出众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深刻改变传统就业市场。以互联网营销师、网络主播、网约车驾驶员、内容创作者、社群主理人等职业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
中国劳动学会会长、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志明
杨志明表示,新就业形态发展迅速,对促进劳动就业、消费升级和技术变革,发挥创新性作用,呈现数字驱动、网络支撑、平台协同的灵活用工新特点,改变以往劳动管理中劳动合同“一统天下”的格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
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口已达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3%。《报告》显示,2024年就业市场中,74.1%的人群有灵活就业意愿或行动,今年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意向,同比上涨7.7%。张成刚说,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是就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为劳动力市场发展提供新动力。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于晗
于晗发布《报告》时介绍,新就业形态,是指依托于现代技术平台(大数据、云计算、AI等),对各种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实现业务规模和范围的大幅扩展,使劳动者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就业方式。这种形态,呈现去中心化和平台化就业模式,打破传统就业的诸多限制,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多元的工作机会、更加灵活的就业选择。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提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全国政协十三届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
“新就业形态,是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涌现出的新行业、新职业。”刘世锦表示,稳就业,稳增长,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支持人力资本提升,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下一篇:没有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