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财经要闻
把握“便利”与“安全”的平衡(财经观)
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让信息技术进一步赋能金融提质增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对着屏幕上方的摄像头看一眼,再输入绑定的电话号码,就可以完成支付,感觉很新鲜”“虽然挺方便,不过万一我的脸部信息被‘盗’了怎么办”……作为移动支付技术中的“新生儿”,刷脸支付已开始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也引起不少关注与讨论。
讨论的焦点往往集中于怎样在刷脸支付的便利性与安全性中寻求平衡?一方面,刷脸支付可以减少顾客的等待时间,同时也能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忧使用刷脸支付后可能导致个人生物信息泄露,以及随之而来的资金账户安全风险。
实际上,这种对“便利”与“安全”的讨论,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未曾停止。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加速融合,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创新活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披着创新外衣的伪金融科技。究其实质,这些所谓的“金融科技”并不是什么新理论和技术,要么是为了突破监管的约束,要么是为了博取眼球而滥用技术,由此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以刷脸支付为例,除了个人生物信息泄露风险外,算法漏洞、非授权支付等也是这种支付方式可能存在的风险。
如何把握“便利”与“安全”的平衡?这需要有关部门、行业和用户等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让信息技术进一步赋能金融提质增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良好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既应鼓励科技创新,又尊重个人隐私、保护信息安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近日发布的《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行业自律公约(试行)》要求,人脸信息采集要坚持“用户授权、最小够用”的原则,同时将原始人脸信息加密存储,与银行账号、身份证号等进行安全隔离。这正是为了有效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增强个人金融账户和身份信息的安全性。从长期来看,个人隐私和信息保护做得好不好,事关金融科技发展的未来,那些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去换取些许便利的行为,一定会得不偿失,影响金融科技的正常、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推出了首批6个拟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应用,主要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促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把握好“便利”与“安全”的平衡,营造良好的金融科技创新环境,才能确保金融科技沿着健康的轨道加速前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7日 18 版)
(责编:马昌、岳弘彬)
上一篇:分类指导助企业复工
下一篇:金融战“疫”号角吹响(财经眼)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