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地方新闻
雅鲁藏布江山南段40年造林治沙报告
雅鲁藏布江山南段(9月1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新华社拉萨9月25日电 题:荒漠变绿洲 穷乡变富地——雅鲁藏布江山南段40年造林治沙报告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张京品、张汝锋
初秋时节,雅鲁藏布江两岸,一片片杨树林、柳树林铺就的绿色江岸蔚为壮观。时光倒流至40年前,这里却是有名的风沙之乡:“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
上世纪80年代,饱受风沙侵害的雅鲁藏布江山南段开始建设雅江防护林,40年造林4500多万株,形成一道长160多公里、平均宽1.8公里的“绿色长城”,在高原不断书写造林治沙的奇迹。
雅鲁藏布江沿岸的公路(9月10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造林禁区”变身“绿色长城”
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流至山南境内后,河谷变宽,水流变缓。冬春季节,河道沙滩裸露,大风刮起,黄沙漫天。
位于山南市扎囊县的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山南当地有谚语说:“桑耶寺院何处建,桑耶建在沙滩上”“桑耶寺庙不需要门,踩着沙子就进去了”。
“过去风沙特别大,每天从院子里扫出来的沙子能装两麻袋。”山南市乃东区金鲁居委会村民达瓦坚参说。
雅鲁藏布江山南段的防护林(9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我们村子以前被称为‘沙子村’。因为风沙大,地里没法种粮食,只能靠做皮具卖了换粮食。”贡嘎县森布日村村民达瓦说。
山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尼玛次仁介绍,风沙曾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拉萨至山南的公路经常被流沙阻断,车辆陷入沙地无法行驶;拉萨贡嘎机场每年大约2个月受到风沙侵扰,航班无法正点安全起降。
穷则思变。上世纪80年代,山南开始建设雅江防护林。建设初期,有人认为雅江河滩是“造林禁区”:冬春干旱,夏秋洪涝。种下的树,不是晒干枯死,就是被大水淹没冲走。
但困难并没有让山南人退缩。经过40年不懈努力,雅江两岸已是树木成林、绿洲万顷,造林面积达45万亩,并首创我国林业水利工程史上的“丁字坝”,尝试“大苗深栽”等办法……雅江造林人向“造林禁区”发起了挑战,探索积累了大量在高寒干旱地区造林治沙的科技成果,雅江防护林营林技术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雅鲁藏布江山南段的防护林(9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林进沙退”造就“金山银山”
随着造林治沙工作推进,雅江两岸由“沙进人退”变为“林进沙退”。造林治沙不断释放出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山南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刘敬峰介绍,如今,雅江两岸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气候条件明显改善,沿岸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大面积的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了绿洲,沿江一线数万亩农田、草场及交通水利设施得到有效保护,过去沙害严重地区的粮食产量增加了近一倍。拉萨贡嘎机场每年受灾害性风沙影响天数降至10天左右;101省道多年未发生因沙堵路现象。
“雅江造林不仅减少了风沙,还为群众造就了一座‘金山银山’。”刘敬峰说,雅江造林带动了山南市种苗等产业发展,全市苗圃数量达58个,培养出一批有经验、懂技术、重实践的农牧民治沙队伍,林地经营和管理进一步带动了农牧民脱贫致富,造林就是“造福”的观念深入人心。
上一篇:田间地头的“金融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