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地方新闻
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追寻
新华社南昌6月15日电 题:出发,“初”发——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追寻
新华社记者邬焕庆、高皓亮、邬慧颖、刘羽佳
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一部史诗,从第一行文字就能感受英雄的力量。
一座大厦,从第一块基石就能推测屹立的高度。
一次远征,从第一步出发就能找到胜败的根源。
于都河畔,惊涛作证,一座丰碑直刺苍穹。
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6月12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85年前,近9万中国工农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开始了一场九死一生却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远征。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那群远征的人,到底为什么,就虽死无憾地出发?
那群远征的人,到底靠什么,能坚定从容地出发?
那群远征的人,到底图什么,会义无反顾地出发?
于都河畔,赣南红都,在红军长征出发之地,随便抓起一把泥,指缝里就会流出长征的故事、红军的传奇。
走近这块热土,走进这些故事,一种不朽的精神跨越时空指引着人们去追寻伟大远征出发的步伐,去感悟源自初心的澎湃……
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6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出发,为什么?
在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的古祠堂里,放着两本族谱,一本是传统家谱,一本是满满登载了这个村几百名红军烈士名字的英烈谱。
岂止是于都,在瑞金,在兴国、赣县、宁都、信丰……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赣南原中央苏区,许多村庄都有一本红军烈士谱。
而几乎所有的长征历史研究的著述都毫无例外地写道:近9万中央红军跨过于都河出发长征,能平安抵达陕北的不过寥寥数千人。
一场“平均每公里就有三四人倒下”的远征,当年的红军,为何就虽死无憾地出发了呢?
答案,或许就写在装下了整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脑机关的谢家祠堂里。
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1931年11月,在闽赣交界的小城瑞金,叶坪谢家祠堂中,6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年仅“10岁”的中国共产党开启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伟大预演。
而这个红色新政权与国统区最大的区别,就是这里的人民挺直了腰杆做主人!
“红军来了,肚子能吃饱。”这是谈起当年苏区的记忆时,瑞金市云石山乡丰垅村92岁的梁文河常说的话。在他的记忆里,红军来之前,农民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要给地主交八成,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很苦。红军来了,“打土豪、分田地”,不但不用给地主交租,生活困难也有红军帮忙解决。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