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这是一条温暖世界的时间线。
2017年1月18日,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万国宫。习近平主席发出时代强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
2017年2月10日,这一理念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3月17日,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3月23日,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11月2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写入联大“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日内瓦万国宫为坐标原点,回望历史、览察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短短一年间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既是对联合国和平发展“初心”的回归,也是对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发展愿望的呼应。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际地位实现历史性提升、外交理念影响力得到历史性增强的生动写照。
一个世纪变局
亟待全球治理方案
近年来,难民儿童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各大国际新闻版面,引发广泛震惊和反思。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8年,全球难民人数达到2590万,比2017年增加50万。他们因为冲突、战争或迫害而被迫逃离自己的国家。
战乱冲突、贫穷落后是难民问题的主要根源。它所折射出的,是人类百年来和平发展的愿望尚未实现。
由于某些西方大国奉行单边和霸凌主义,全球安全和经济风险加剧;全球地缘政治矛盾、地区局部冲突频发;恐怖主义袭击层出不穷;气候变化威胁愈加严峻……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面是大发展、大融合,一面是大分裂、大赤字。这种矛盾令全世界意识到,全球治理亟需方案创新。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开放还是封闭,是合作还是对抗,是共赢还是零和?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主席的演讲给出有力答案:“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近平指出,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问题都同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到文明交流、生态建设,习近平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一个个中国方案。
短短一年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载入联合国多份不同层面决议。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看来,这表示中国方案作为一把解决国际问题的“总钥匙”受到认可。
“不是说解决难民问题就只能要求别国打开国门,解决恐怖主义问题就要用长枪短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是由安全、发展、环保等不同方面交织在一起的。”苏晓晖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药方”的优越性在于它处理问题的“根本性”。“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契合人类历史进程的指导性理念和方向。”
苏晓晖告诉人民网记者,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向人民网记者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国家、宗教、文明差异,从人类的整体、长远利益出发,寻找的是人类价值观最大的公约数。它提出了解决当前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应有担当。
曾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演讲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而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场文明对话
彰显东方古老智慧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