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抢抓机遇闯新路(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安徽篇(上))

2019-10-21 06:46皮盼资讯网编辑:admin人气:


  秋天的江淮大地,依然草木苍翠。极目远眺,现代化的建筑群与原野田畴、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调研,强调“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勉励安徽“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

  三年多过去了,安徽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万亿元台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403家,实现产值10947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成为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今年上半年,全省经济呈现出“加速跑、趋向优”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增幅居全国第六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第六位,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居第三位和第四位。

  新机遇

  时不我待,奋起直追谋跨越

  “把握机遇、奋起直追,时不我待!错过高质量发展这趟时代列车,对不起父老乡亲、子孙后代!”在安徽采访期间,许多干部这样说。

  这种紧迫感,源于深刻的内省。

  安徽人讲得很直率:“这么多年,我们似乎一直在跟跑,不紧不慢,不温不火。”

  知不足,然后赶。

  这些年,安徽有过好几次思想解放大讨论,每一次都将安徽往前推了一把。

  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后,安徽全省又掀起一场思想解放大讨论。

  “经过这场洗礼,我们认识到光解决‘有没有’‘够不够’还不行,还要解决‘好不好’‘优不优’,寻找‘被动跟跑’的思想症结,切实更新观念,增强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宁国市委书记王普深有感触。

  地处长三角,在沪苏浙皖的“朋友圈”里,安徽更加清醒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差距,确实有差距!”宣城市委书记陶方启感叹。2018年9月,宣城调研组赴苏浙考察。“高淳、溧阳、安吉、临安……一路走,一路对比,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我们都在后面。坐不住,真的坐不住了!”

  铜陵、安庆、芜湖……各市县纷纷外出取经,对照先进找差距。

  ——观念要转过来。

  “沪苏浙的发展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围绕生产力发展需求进行体制机制变革,决策者敢破旧立新,管理者肯俯身服务。”芜湖市委书记潘朝晖认为,上海的“店小二”精神、江苏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的“最多跑一次”等,表面看是政府强化服务意识,更深层次上是思想解放。

  ——精气神要提起来。

  去年8月,安庆市的干部在江苏南通的海安县考察,对海安干部“见第一就争、见奖杯就夺、见红旗就扛”的劲头印象非常深刻。“咱们的队伍中就缺这样的拼命三郎!”海安之行,安庆干部心中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噌噌”往外冒。

  观念和精气神之外,还有产业、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

  难道没有优势?显然不是。

  论区位,安徽在祖国版图上承东启西,“左右逢源”;讲资源禀赋,省内煤、铜、硫铁等矿藏丰富,资源丰饶程度在长三角首屈一指;看工业体系,福布斯“世界500强”分布的49个行业,大多数在安徽有着良好的产业配套。

  江淮大地文脉悠长、底蕴深厚;省会合肥是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并列的三大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之一;全省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达63%,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共4038人……

  这些都是优势,关键是怎么用好。

  还有一大优势,就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都汇聚到这片土地,给安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正视差距,抢抓机遇,新时期的安徽人正在谋求新的跨越。

  新变革

  敢闯敢试,打通堵点添活力

  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相比,安徽有广袤的农村地区。谋跨越,首先要夯实农业基础,谋求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严金昌,当年小岗村大包干的带头人之一,这个老汉敢闯敢干的劲头一直不松懈,在村里率先办起农家乐,这几年生意很红火,一年的收入能达到几十万,他还带头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如火如荼,日子越过越好。

  农村各项改革,一直是安徽改革的重点。2016年提前一年完成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改革试点任务;目前全省承包耕地流转率达到47%;全省已有11731个村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占总村数的73%;全省48.1%的村参与了“三变”改革,平均每户农民增收1000多元……

  传承改革基因,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改革夯实基础。

(来源:网络整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