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为什么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能在中国实现?

2019-11-18 20:39皮盼资讯网编辑:admin人气: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这样一条45度倾斜的直线——东南半壁43%的国土居住着全国94%左右的人口;西北半壁57%的国土供养约6%的人口。

这是地理学家胡焕庸在20世纪30年代,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时提出的: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的腾冲一线为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被称为“胡焕庸线”。

东南部地狭人稠,西北部地广人稀,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等不同层面上制约各区域的发展,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初期,为抢抓发展机遇,我国实施“向东倾斜,梯度推进”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一度超越警戒线。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下好全国一盘棋,落实“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承诺,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要面临的考验。

几十年来,从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到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的稳步推进;从对口支援、对口帮扶的“先富带后富”模式,到产业转移互补、生态补偿等合作共赢的局面……党和政府始终致力于以“有形之手”引导市场,让资源更快更好地由东部先发地区向中、西部后发地区流动。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小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时也比世纪之交明显缩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表:杨曦、任妍、王柯涵

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在中国特定政治生态中孕育、发展、完善,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模式,成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践中一个鲜明的注脚。

为什么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能在中国实现?

东西南北一盘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制度保障

领导中国这样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党中央在擘画发展全局之时就已将全国统筹、各方协调的要求蕴含其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指出,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1988年,中央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在赋予沿海地区“先发权”的同时,也明确了“先发支援后发”的义务,这就在思想战略层面为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厘清逻辑、定下要求。

1996年,按照“两个大局”的构想,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东部比较发达的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在制度层面为落实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设计了强有力的抓手。

北京对口内蒙古、上海对口云南、福建对口宁夏、江苏对口陕西、广东对口广西……中国大地上,由东到西、从南至北,协调发展大局拉开大幕。

2016年12月,在东西原有体制不变、对口帮扶原有结对关系不变、东西和对口支援原有管理体系不变的基础上,我国对一些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帮扶任务和自身扶贫任务较重的东部省市适当调减帮扶任务,并扩大帮扶范围,实现了对30个民族自治州结对帮扶的全覆盖。

差异化帮扶、动态化调整始终贯穿于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的制度性安排中。

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的执行力保障。“正是因为具备制度优势,党中央和政府才能自上而下,从方针战略、政策组织等方面有意识、有机制地引导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挂职制度的安排下,大批干部从发达地区来到欠发达地区,不仅带动经验、技术和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输出,更成为中央方针战略在落实层面的人才保障。

公开报道显示,截至今年7月,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先后组织9批干部人才援藏援疆。其中,17个对口支援省市选派的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共1645人;各对口支援省市选派的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4066名,已于2017年进疆工作。

最新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更是将“在条件艰苦、环境复杂、基础差的地区或者单位工作实绩突出”列为破格提拔的必要条件。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戴宏伟指出:“从国家层面看,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密集,中央可以调动全国各个方面的资源,包括中央转移支付、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等。”

(来源:网络整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