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中国外交为什么“结伴不结盟”?

2019-11-19 20:48皮盼资讯网编辑:admin人气: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和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共同步入会场。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获是‘朋友圈’越来越大。”3大主场外交、5场国际会议、7次国事访问,在国内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组织负责人等60余人次……这一组数字记录了2019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外事工作的繁忙。

习近平主席把舵领航,从春暖花开的欧洲三国到中国的老朋友俄罗斯再到“山地绿洲”吉尔吉斯斯坦、“高山之国”塔吉克斯坦以及与中国世代友好的朝鲜,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持续拓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不断开创。

广交朋友,深交朋友。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110对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朋友圈”越来越大,“伙伴网”覆盖全球,已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回望历史,新中国外交何以如此重视“结伴不结盟”?究其原因,是中国一心一意求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对中国外交传统和实践的总结与继承;是在世界大变革时代对如何推进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积极回应。

坚持和平发展是中国的自主选择

探究“结伴不结盟”,需要厘清何为“伴”、何为“盟”。“伴”即伙伴,《辞海》解释“现在泛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盟”即联盟,权威工具书《国际军事与防务百科全书》将联盟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集合他们的国力以增进安全而建立的一种长期的政治与军事关系”。

在国际政治领域,伙伴关系与同盟关系有何区别?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结盟是‘找敌人’的旧国际关系思维,结伴是‘交朋友’的新型国际关系思维。”他曾撰文指出,21世纪的大国关系竞赛重点是比“交朋友”的结伴速度而不是“找敌人”的结盟速度。结盟政治把国际政治文化搞坏了,是一种向下竞争的互害思维。结伴政治是营造国际政治的信任文化,大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一种向上竞争的互利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结盟关系中的“盟”与欧盟、东盟、非盟等的“盟”有本质区别。“区分两种‘盟’的重要因素是,是否设立假想敌以及是否具有开放性。”北京师范大学金砖国家合作中心主任王磊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同盟关系是冷战时期的产物,针对第三方,关注政治、军事合作,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本质上体现了零和思维、冷战思维。而欧盟等是在经济要素驱动下形成的一种区域合作模式,聚焦经济合作,具有开放性。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的庄严宣告言犹在耳,这是对新中国70年发展道路的高度总结,也是对新时代中国对外交往理念的庄严宣示。

和平发展是人间正道,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自古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可以说,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尤其近代以来,战争和动荡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依然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热爱和平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

外交是历史文化的映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结伴不结盟的国际交往原则,既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是对新中国外交传统和实践的总结与继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逐步认识到不结盟的重要性。1953年,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国不结盟的决心。1993年,中国与巴西建立首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自此,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渐次铺展。

(来源:网络整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