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干部状态新观察)

2019-11-29 09:57皮盼资讯网编辑:admin人气:


  在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陕西安康平利县探索脱贫攻坚总队长机制,把“关键少数”、精锐力量集结到深度贫困村,破解部门统筹难、干部下沉难、一线合力难等问题,促进扶贫干部明确责任,第一时间解决各种问题。

  

  问题

  帮扶队伍由不同部门组成,“九龙治水”影响工作效率

  2019年初,周克刚被选举为平利县城关镇沙河村党支部书记。此前,整个村没有人愿意当支书。

  为啥?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推进,难度也不断增大,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而村里的脱贫帮扶队伍由县农林局、城关镇等四个部门组成,村官又往往碍于面子不便指挥县镇干部,于是才有了这样的尴尬。

  陕西省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介绍,村级帮扶队伍由部门和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各级帮扶干部、高校企业和社会团体帮扶人员组成,既有领导干部,又有普通干部。一旦整合不好,难免出现相互推诿、各自为营等现象,无法形成合力。

  西北大学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处长、扶贫办主任崔延力认为,缺乏在关键时刻拍板的干部,会影响效率。主责不明,导致个别帮扶干部“出工不出力、沉身不沉心”。

  “‘九龙治水’亟待变成‘一龙治水’,让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划分更明晰化、具体化、有操作性。”陕西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张贵孝在调研后说。

  整合

  帮扶干部由总队长统一指挥调度,形成合力

  今年初,平利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袁守波,领到了自己担任八仙镇百好河村脱贫攻坚总队长的任命书。

  脱贫攻坚总队长制,就是让县委书记带头到深度贫困村担任总队长,其他县级领导、乡镇和部门“一把手”一人一村担任总队长,对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把关键少数、精锐力量集结到村和户。

  “以前到村,主要是帮忙。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担任总队长,我就要对这个村负总责了。”平利县残联理事长、白果坪村总队长何德渔说。

  平利县西河镇三合村,其帮扶力量既有西安交大一附院人员,也有平利县政协机关人员,还有镇干部、第一书记。平利县政协秘书长王光满担任该村总队长后,对“四支队伍”进行统揽整合、明确分工,形成合力,确保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目前,平利县137个村,一村一个总队长,形成了一人指挥、多方协作的新局面。

  改变

  让关键少数从“会场”到“现场”,从“给我上”到“跟我上”

  前不久的一个晚上,长安镇金沙河村脱贫攻坚总队长、县委书记郑小东把大家聚在一起,开了场会。

  会上,大家就路灯、产业路、手机信号等问题展开讨论,郑小东在旁认真记录,直到深夜才回到村里的宿舍。第二天一大早,县交通局、移动公司就赶到了金沙河村,现场商讨起产业路、通信信号等事项的解决方案。

  “过去,群众反映的问题,从村到镇再到县一路汇报上去,少则一两周,多则几个月,这回总队长现场就把问题解决了,省了不少事。”金沙河村支部书记彭涛说。

  变化来自方方面面。老县镇万福山的通村路,曾经拖了一两年,实行总队长负责制后,很快就施工了。“以往主要靠开会、发文、视察等方式推动工作,现在大家都到自己的‘责任田’解决问题。”正阳镇南溪河村脱贫攻坚总队长、平利县水利局局长周家鹏介绍。

  “总队长和帮扶干部沉在一线、扎在村里,各种问题也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更高了。”平利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邓立海说。

  据了解,平利县还制定《强化组织保障助推整县脱贫摘帽二十条措施》,干部奖励、评优、提拔与所在村脱贫成效捆绑挂钩,倒逼关键少数带队冲锋、真抓实干。

  “让关键少数从‘会场’到‘现场’,从‘给我上’到‘跟我上’。工作成效让大家评价,领导水平让实绩检验,这一机制促进了各级干部‘脱虚向实’,把功夫下在出实招、求实效上。”张贵孝说。据不完全统计,实行总队长制后,县级领导、部门一把手的下村频率增加30%,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速度加快35%,群众上访次数下降20%。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8日 11 版)

延伸阅读

(责编:李枫、岳弘彬)

(来源:网络整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