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热点资讯:中国为什么会有“相亲角”?_焦点资讯
在郑州绿城广场西游园相亲角,王阿姨向记者坦言,“孩子忙工作,我们就来帮忙看看,看上就聊聊,看不上也没关系。”父母们希望相亲角能拓宽子女交友渠道,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扩大的“朋友圈”中为孩子找到幸福的归宿。
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结婚率仅为7.2‰,创下了近10年来新低。相亲角里的“主角们”,正是这个群体里的人。在这里,一大群父母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子女争取“幸福”。在这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来,为自己寻找“幸福”。而这里,只是一个个普通中国家庭代际沟通转变和自主追求幸福的一个缩影。
“中国式相亲”的兴起,离不开新中国7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现实土壤。
中国式相亲进入新相亲时代
几十年来,青年婚恋问题从“私人领域”进入“公众视野”,择偶行为从遵循“媒妁之言”到“恋爱自由”,婚恋交友形式从“刻板单一”到“丰富多元”,青年一代的婚恋交友形式和婚恋观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改变。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婚恋工作的现状,映射出中国社会发展和开放的程度;让青年组“小家”建“大家”,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青年婚恋工作所承载的意义,远比人们想象中的更重要。
“我不反对父母到相亲角,我自己偶尔也会来这里。”小琪对父母到相亲角看得很开,她坦言理解父母的用心,“他们的出发点是为我好,毕竟姜还是老的辣,父母把关,应该还不错。”当小琪在相亲角看中一个符合自己要求的男生,她便和为儿子征婚的家长交换了联系方式,“打算先见见,没有眼缘的话,就当多认识了一位朋友。”
“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四十岁,身高1米7……月薪四十三元五角。请应求者来函联系和附一张近影。”1981年1月8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刊登了这则征婚启事,征婚人丁乃钧开启了我国报纸征婚的先河。
“我本人站在这就是最好的简历。”在熙熙攘攘的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挤满了为子女操心的父母。一抹靓丽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年轻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时不时被一群父母围住问这问那。出生于1993年的小琪一一回应,谈笑自若,这显然不是她第一次来到相亲角。
像小琪一样,不少青年会接受“相亲角”这种“老土”方式,甚至自己也走进相亲角。在这里,有妥协、有融合,通过两代人的不断沟通,代际关系逐渐产生了一种平衡。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差,人们的交往范围比较狭窄。择偶方式大多通过地域网络或亲朋网络,择偶对象大都是从邻居、同学、单位同事等日常接触的群体中选取。“父母的意见很重要,并且占有很大的决定权。” 沈奕斐指出,这个时期,青年交友圈相对封闭,基本局限在私人领域,自主选择性也比较小。
相亲角相的是亲更是幸福
“事实上,子女答应父母与相亲者见面也是由其自己来决定的。”沈奕斐说。自主性更强的青年一代向往稳定的家庭关系,对自己的婚姻也有着新的思考和认识。
从媒人到媒介
据了解,相亲角最早出现在2004年北京的龙潭公园。15年过去了,这种交友形式因为突破了依赖于个人和家庭人际范围的关系网,又被复制到了上海、广州、深圳、郑州、重庆等多座城市。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 刘云摄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变得广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婚恋观从保守逐渐向开放转变。这些转变在相亲角里展现得尤为明显:父母将孩子的年龄、学历、户口、收入、工作等条件一一列出,以寻求最佳匹配。青年婚恋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新中国征婚第一人。资料图
传统观念破局
“作为寻找恋人的方式,相亲是一种正常的模式,没有必要过度标签化。”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沈奕斐看来,相亲角有其合理性。她认为,相亲角是传统婚恋观的一种延续,是传统观念在一个新空间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呈现。
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两位家长正在进行交流。 刘云摄
持续多年的相亲角,是中国一番独特的景象。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