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恒洞头条:最新事件:宋中杰的“隐忧”:嘀嗒出行上市喜忧参半 投诉不断 存安全隐患_焦点资讯

2020-03-30 09:49皮盼资讯网编辑:admin人气:


  而此问题并非个例,和讯科技曾在《嘀嗒司机猥亵乘客重燃安全危机 宋中杰难解顺风车合规问题》一文中提到,有用户反馈“嘀嗒平台可安装‘外挂’抢预约单,出租车司机可加钱买卖接单”、“嘀嗒平台顺风车司机接单接人后故意取消订单私下要钱、投诉平台客服称管不了”、“顺风车司机超时未接人但平台显示车主已到达出发地点”、“人车不符举报后,客服表示人家给你送到目的地得了”等现象。

  流血肉搏 与滴滴的顺风车角逐

  去年9月,嘀嗒一名顺风车司机在未取得营运资质的情况下,进行违规营运。且该名司机在将其他乘客送到之后,对只身一人的女乘客进行了“猥亵”。对此,嘀嗒回应称,对涉事司机进行永久封禁处理。

  据易观千帆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滴滴出行以1.14亿的月活排名共享出行类第一,而嘀嗒出行仅有675.02万月活。到了2019年第三季度,滴滴出行的月活增长几乎达到了停滞状态,只增长400万至1.18亿,而嘀嗒出行的与月活数量却出现了翻倍的情况,达到1587.3万。

  投诉不断 嘀嗒安全问题存隐患

  公开资料显示,嘀嗒出行定位为移动出行平台,目前提供出租车与顺风车服务,创始人、CEO为宋中杰,于2014年9月上线运营。早期,嘀嗒出行主要开展1对1顺风车业务,随着用户及车主数量的增加,衍生出多人拼车等业务。

  而事实上,嘀嗒出行早期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在滴滴与Uber的巨头碾压下,嘀嗒出行只能在夹缝中生存。但在2018年,滴滴接连遭遇安全事故,下线顺风车业务之后,主打顺风车业务的嘀嗒出行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用户的累积。

  此外,春节时期疫情的出现,无疑让嘀嗒的顺风车业务大打折扣。其嘀嗒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8年,嘀嗒在春运期间运送人次达382万、528万和1608万人。“春运”无疑成为了嘀嗒获客、增收的重要时期。而疫情之下,几乎所有人都减少了外出,这对于“薄利”的嘀嗒势必是一记重创。

  春节前夕,据彭博社报道,嘀嗒出行在IPO前一轮融资中已募集资金2.5亿至3亿美元,并且正在寻求在港股或A股上市。嘀嗒出行对此回应媒体称,不予置评,没有相关信息可以透露。

  “一面是滴滴顺风车的回归,一面是嘀嗒出行的IPO抢跑,共享出行行业继“烧钱大战”后,将再次掀起硝烟”,分析人士认为,“滴滴顺风车的回归,实际上是吹响了顺风车行业厮杀的号角。伴随着巨头的回归,越来越多的资源将会被整合,决战已经打响”。

  在“无故封号”、“难以提现”的情况下,车主对于嘀嗒出行平台的信任将会下降。

  据黑猫投诉、聚投诉等投诉平台显示,截至发稿时,关于嘀嗒出行的投诉已超过2000条,其中主要集中在“无故封号”、“限制接单”、“提现失败”上。有多名嘀嗒司机投诉称,遭到了平台的无故封号,且得不到客服的回应。还有不少司机投诉称,自己提现过程中,遇到了提现失败、余额冻结的情况。

  嘀嗒压力剧增 意欲抢跑IPO

  嘀嗒出行市场份额的迅速增加,无疑与滴滴顺风车业务下线有关。2019年11月,滴滴宣布顺风车回归,相继在杭州、上海等城市再次上线。截至1月6日,滴滴顺风车累计上线18个城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且在此时期,融易资讯网,用户将会基于服务与安全保障,而选择出行平台及出行方式。

  顺风车平台战火愈演愈烈。

  据官网介绍,截至目前,嘀嗒出行已经覆盖359座城市,拥有超过1.3亿用户,车主数量超过1500万。

  而对于用户基数、体量不如滴滴的嘀嗒,压力将会随着滴滴顺风车上线城市的数量而增加。

  薄利的嘀嗒出行,并没有换来用户粘性。易观千帆数据显示,目前,在用户粘性方面,滴滴出行以人均季度启动次数39.9次为列第一、嘀嗒出行和首汽约车分别以31.8次、23.5次位居第二位、第三位。

  2019年3月,嘀嗒出行市场副总裁李金龙在36氪的专访中坦言到,嘀嗒顺风车并非暴利,只收取5%的信息服务费。据了解,滴滴顺风车的抽成为10%-15%,快车的抽成则是27%-30%,相较于没有快车业务、顺风车抽成低的嘀嗒出行来说,嘀嗒的业务模式无疑处于“薄利”阶段。

  事实上,除了外界带来的压力外,嘀嗒出行在安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隐患。

(来源:网络整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