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俄欧军事对峙加剧,紧张关系再度升级

2020-06-17 11:36皮盼资讯网编辑:admin人气:


6月8日,美海军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参加“波罗的海行动-2020”多国海上联合演习。(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从6月7日持续至16日,北约高调举行“波罗的海行动-2020”多国海上联合演习,引发外界广泛关注。俄方提议暂停军演活动,却遭北约拒绝,俄欧对抗关系再度升级。当前,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这特殊敏感时期,北约回绝俄方暂停军演的请求有何战略考量?双方对峙升级将对世界军事格局产生怎样影响?

北约军演不断,俄方以退为进

近些年,俄罗斯与北约军事集团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去年北约在俄边境组织多场大型军演:2019年4月1日,北约同乌克兰、格鲁吉亚两国海军在黑海展开联合军演,随后,北约在俄西部边境进行了“铁盾-2019”网络攻防军演。北约年度海军演习“波罗的海-2019”,以及由乌克兰和美国主导的“海上微风-2019”多国联合军演也相继展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直在与俄的战略上处于对峙状态,军演成为两大军事集团博弈的主要方式。尽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但是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仍没有放松对俄的军事挤压和战略围堵,局部地区紧张局势有愈发激烈的趋势。

“波罗的海行动”多国海上联合演习于1971年首次举办,由美驻欧洲海军部队主导。今年的演习从6月7日持续至16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爱沙尼亚、芬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葡萄牙、西班牙和土耳其等19个国家参演,参演兵力约3000余人。据悉,本次演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阶段演练各国军事力量协调行动,第二阶段演练合作对抗地方海上威胁。在当前背景下,北约此时展开如此规模军演,有着非凡的意义。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安德烈·克拉索夫认为:“这些演习是在俄罗斯边界附近举行的,显然是针对俄罗斯的。否则,这些演习就不会在我们的边界附近举行。 ”

面对北约的战略围堵,俄方并没有直拳相迎。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部作战总局局长鲁茨科伊近日表示,近期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在靠近俄边境地区高度活跃地开展军事活动,但俄军今年不会在靠近北约国家边境地区举行大规模演习。俄方看似“示弱”的行为,实则以退为进。美国和北约的军演频率如此之高,如果俄方每次都立即做出应对的反制军演,将消耗巨大的人力财力。所以,对俄而言,先把拳头收回来,养精蓄锐,将资源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上,并逐步恢复国内因疫情带来的经济打击或许是更佳选择。

长期利益冲突,对俄战略遏制

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壁垒被打破,北约开始向东欧大力扩张,东欧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都是前苏联的势力范围。虽然今天的俄罗斯远不如当初苏联那么咄咄逼人,但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北约一直都把俄罗斯当成主要的防范对象。近几年,北约不断向东扩展,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生存空间,触角已经伸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前。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跌到冷战后的冰点,世界军事形势关系愈发紧张;今年,随着双方军演的进行,这一紧张关系再度升级。

自2014年以来,俄经济总量连续下滑,直至近两年,才逐渐开始复苏,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又使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恶劣,俄罗斯国内经济下行,如果按照北约的频率开展大规模军事演习,将给自身经济发展带来极大负担。以美为主导的北约集团正是抓住了俄罗斯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弱势,以不断军演刺激和增加其在军备竞赛方面的投入,使俄处于被动地位。可见,部分西方国家以遏制俄罗斯的发展为目的,采取经济制裁的手段,不断对俄进行打压。

以美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一直把对俄形成战略遏制作为自己的目标。之前在北极方向,美国和北约很少有作战兵力出动,现在看来,不仅是在西太地区、在欧洲地区频繁地进行演练行动,在北极方向也有各种演练行动在持续进行。再加上与英国的作战舰艇联合进入巴伦支海,在挪威靠近北方舰队的瓦尔德岛上竖起大型雷达,这都表明对俄罗斯实施的侦察和监视已经达到了史上最高级别。这种全方位、全纵深、没有死角的围堵行动,应该是美国目前表现出的一个态势。

俄方采取反制,紧张持续升级

(来源:网络整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