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1040”传销来去一场空,去时杨百万,走时杨白劳!

2020-10-05 21:15皮盼资讯网编辑:admin人气:


  国家扶贫项目“阳光工程1040资本运作项目”,投资69800元,两三年就可获得1040万元的回报!这么高额的回报是不是令你心动不已?其实,这是传销分子打着“国家阳光工程”的幌子换汤不换药的传销方式。

  
 

  

  自去年9月以来,湛江廉江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对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在逃人员梁某春进行网上追逃,同时多次前往梁某春的家里对其家属进行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动员其亲属规劝梁某春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近日,经过不懈努力,该大队成功规劝犯罪嫌疑人梁某春投案自首。

  
 

  一步步被套牢陷入传销魔窟

  
 

  去年7月11日,梁某春向警方投案自首后交代,其是被同学一通电话改变人生轨迹,拉入传销窝的。2012年5月,正当梁某春辞职在家时,其初中同学陈某彬称他正在广西北海市做汽车运输生意,问其想不想与他合作,并邀请其去北海游玩参观了解再作决定。

  
 

  在游玩期间,陈某彬向梁某春介绍北海经济大好前景及国家扶贫项目“阳光工程1040资本运作项目”。投资69800元,发展3个直接下线,3个下线再发展下线,总人数达29人以上就可以升级为“老总”级别,最后就可获得1040万元的回报。快速高额的回报令梁某春怦然心动,几天下来成功被传销分子“洗脑”。

  
 

  这个传销组织对外将“阳光工程1040资本运作项目”编造成国家出台政策暗中扶持、政府重点保护试点的国家扶贫项目,梁某春对此深信不疑,相信项目是合法的,一步步被套牢陷入传销魔窟。在陈某彬向梁某春游说“投资69800元,升到‘经理’级别,工资就能够过万,升到了‘老总’级别,每个月的工资就是六位数,最后变成1040万元”的过程中,梁某春兴奋不已,感到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还有这么高的工资,于是立即返回廉江筹集7万元前往北海加入该组织。

  
 

  2012年10月27日,在陈某彬的带领下,梁某春到北海市两家银行各开办一张银行卡,分别存入5万元及2万元。待梁某春存好款后,陈某彬将其带到一间大经理办公室向当时的大经理办理认购21份份额。完成以上手续后,梁某春正式加入该组织,成为陈某彬的下线。

  
 

  

  购买“天书”苦学“经营业务”

  
 

  加入该组织后,恒洞金(消息,梁某春在陈某彬的出租屋居住下来,并跟着陈某彬到处串门学习“阳光工程1040资本运作项目”的运作制度,交流发展下线经验,同时按上线要求花20元购买四本“天书”,即为《操作手册》《三十八问》《业务洽谈》《素质培训》。这些“天书”是该组织制订来教育加入人员如何带下线及发展下线、如何回答新人的问题、如何计算提成、如何升级等。

  
 

  梁某春掌握到该传销组织由申购虚拟股份方式进行的“纯资本运作”模式:即新加入传销组织人员必须认购21份份额,第1份是3800元,后面20份(每份3300元)是升级主任的条件。梁某春一共交了7万元,该组织返还其19700元作为新人认购提成以及生活费,这样其实际出资额即为50300元。之后的任务就是发展3个下线,3个下线再分别发展3个下线,以此类推,下线申购份额后,其上线均能够按照层次获取不同比例的提成。组织根据成员拉进来的人头数和资金数决定人员等级,当发展总人数达到29人,总份额达到609份,就可以晋升到“老总”级别,以后每月可以拿六位数的固定工资(加提成或分红),直到累计拿满1040万元,就从组织里“出局”,完成资本运作。

  
 

  

  煞费苦心做“老总”换来一场空

  
 

  梁某春被“千万富翁梦”迷住了心窍,为了能尽快当上“老总”,她可是煞费苦心,用尽十八般武艺,伙同他人把亲朋好友一一发展成为自己的下线,到北海市加入“阳光工程1040资本运作项目”传销组织。所有加入人员都在北海市区租屋居住,期间梁某春不断教导下线人员如何进一步发展下线,并要求下线购买“份额”上缴资金。在梁某春的“不懈努力”下,她通过下线上缴资金500万元,终于荣升“老总”级别。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