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把成功作yyy863为信仰”
曾几何时,太空寂寥,抬头仰望,只有那闪烁的群星和一轮弯月,渴望却不可及。几千年来,无论是“嫦娥奔月”还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无不代表了中国人对于探索宇宙的向往。
时光荏苒。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两弹一星”的突破到中国宇航员遨游太空,从北斗导航打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到“嫦娥”“玉兔”万里探月,从“天眼”“悟空”对宇宙射线的观测到“风云”“高分”的应用……中国迈向太空的步伐稳健而坚决,曾经清冷寂寞的太空日渐热闹起来——
“军礼”引发的热泪
2003年10月15日8时59分,航天员杨利伟静静地坐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里,等待即将到来的发射。
10、9、8、7、6……当倒数至最后5秒,他突然对着摄像头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屏幕另一头,地面指挥控制中心中,李洪瞬间泪湿眼眶。
“这个敬礼是中国首位航天员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他对我们的肯定——他相信乘坐中国人自己研发的火箭、飞船,是完全可以‘保障他安全上去,也能保证他安全回来’。”
将近16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洪依旧有些激动。这个技术出身、身高1米8多的“铮铮硬汉”平时很少感情外露,此时却有些哽咽。“那一刻,身为航天人,分外骄傲。”
他清晰地记得,从火箭点火到进入太空轨道一共580秒。“我们含着热泪,一秒一秒地数,目送他进入太空。也是从那次起,大家养成一个习惯:可以清楚地描绘出火箭每一秒是什么样的姿势,弹道画出来是多么美丽的一条曲线……”
而当杨利伟完成飞行任务返回地面后,见到李洪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你们,我这个英雄是你们托举的!”
历史将铭记那一刻——浩瀚太空迎来了中国的第一位访客,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在回望这段历程的自传《天地九重》中,杨利伟也曾写道:在太空看地球,美得无法想象。不单单是视觉上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冲击。“虽然我是独自飞行,但不是一个人在飞,而是代表所有中国人。我看到的一切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功。那一刻,中华民族在我心中是多么神圣,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无比热爱。”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如果说,每次火箭发射成功、航天器完成任务都是中国航天的“高光时刻”,那成就这些“瞬间”的却是无数人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自己平凡岗位的结果。
特别在李洪他们这些“内行”眼中,近年来中国航天领域接二连三取得突破,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直接的体现。
在航天界有句行话:“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李洪参与设计的第一个项目是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简称“长二捆”)。公众或许对这个型号并不是很熟悉,但1990年它的研制成功将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从2吨左右提高到了9吨以上,意味着中国从此具备了可以承载航天飞船的能力。这直接影响了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
“长二捆”的研制成功还创造了一个奇迹———科技人员在18个月内完成了火箭研制并实现首次飞行成功。
要知道当时正值一个特殊阶段———“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为了弥补科研经费不足,那时的科技人员不得不“各显其能”:搞结构设计的,去设计大理石产品;搞电的可能还做过电风扇……但是,凭着航天人这股子“就是穷光蛋也要拼命干”的精神,“长二捆”的研制成功成为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基石”。
随着承担任务的愈加复杂,更多时候往往是“十年磨一‘箭’。”
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胖五”)为例,它是我国运载能力最大,未来要承担空间站发射任务的主力火箭。
据李洪介绍,“胖五”2006年立项,2016年首飞。但“胖五”的发动机却是在1986年就启动预先研究,至今仍在不断做可靠性的提高工作。
“如果按工作年限算,仅发动机一项,30多年间就经历了两到三代科技队伍。绝大多数人默默无闻,却一直夜以继日地推进技术的进步与成熟。”
2003年,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载人航天精神被总结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这些话语看似简单朴实,但的确是支撑中国航天辉煌成就的根基所在。”谈到这里,李洪颇为感慨。“我们有幸参与到这样一个国家重大工程中,回望来路,自己都觉得惊讶。大家只是专注本职、埋头苦干,可能也就是因为此,才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吧。”
与“大人物”的“顶撞”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