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和国旗同框战国史之风雨北之川向祖国表白

2019-09-18 09:25皮盼资讯网编辑:admin人气:


 

  9月11日,人们在江苏省泰州市望海楼景区与国旗合影。
  汤德宏摄(人民视觉)

 
 

  9月7日,上海小荧星艺术团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以快闪的方式,舞动国旗,喜迎国庆。
  马伟勤摄(人民视觉)

 

  国庆临近,如何表达爱国之情?这成为当下网上最热话题。

  在新浪微博上,人民日报发起的“30天表白祖国”、央视新闻发起的“我和国旗同框”,阅读量均突破10亿。“写给祖国的三行情诗”“你爱上中国的理由”等话题阅读量过亿。“我与国旗合个影”“祖国”等话题的阅读量超过千万。大量网友在网上晒出与国旗的合影,上传歌唱祖国的视频,以此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有网媒评论指出,“我和国旗同框”是一种最朴实的爱国行为,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份担当和责任。当我们为国旗骄傲自豪的时候,更需要传承爱国之情、弘扬报国之志,在问题面前披荆斩棘,在困难面前翻山越岭,扛起时代的重任,为伟大的祖国贡献“我”的力量。

  晒与国旗合影

  “我和国旗同框”“我与国旗合个影”等活动吸引大量粉丝参与。

  与国旗合影风靡校园。9月6日,“黄岩发布”官方微博晒出了当地小朋友与国旗的合影,小朋友们将国旗挂满了教室,还将“守护国旗,你我同行”的标语贴在教室墙上。

  “济南市教育局”“蓬莱教育”等微信公众号晒出了当地学生参加新学期升旗仪式的照片。照片中,同学们围着国旗,用队列摆排出爱心、“70”等元素,向祖国献上祝福。

  和国旗同框,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一种自豪,还有建设祖国的动力。9月9日,“南昌铁路”澎湃号发布了大量铁路人和国旗同框的照片,然后写道:“铁路人纷纷挥舞起五星红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光流转,山河大地旧貌换新颜,不变的是铁路人建设祖国的热情。”

  9月11日,“南网50Hz”在微博上晒出了南方电网员工和国旗的合影并写道:“我们把你托在手上,更放在心上,我们愿为你洒下青春的热血。我们已挂起五星红旗,一起祝福祖国!”

  9月11日,“深圳市场监管”官方微博发文说:“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遍布祖国各地,这中间有这样一群护旗手,他们是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竞争、保障民生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他们就是深圳市场监管人!”

  网友“千黛汐Rebecca”说:“感受到祖国越来越强大,身为一名中国人无比骄傲。”网友“胖小猫”跟帖说:“无论你在哪里,不管你是谁,当国歌响起、国旗缓缓升起时,爱国情怀就会在心中激起千层浪。”

  花式表白祖国

  人民日报发起的“30天表白祖国”话题迅速获得网民响应,各种花式表白蹿红网络。网友们用上“平生所学”,想出各种创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网友“雨晴vak”用上了数学知识:“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圆周率,朝与暮的比值是中国CN,许三生唯你而已,无限不循环,永无止境。”网友“淮颍布衣”用物理知识表白:“给你任意支点,也撬不动这颗爱中国的心。”还有网友想到了地理知识,饶有趣味地形容道:“自西向东有时差,从南到北有温差,但爱祖国这件事我们准时准点,恒温持续。”

  有些网友言辞朴素却饱含深情。网友“清心1997J”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一下公交车,看到马路边挂起的国旗,嘴边就不自觉地哼起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还有网友写道:“有那么多人喜欢你,我也许是最平凡的那个,但我就是想这样默默喜欢着你,我的祖国。”

  文字婉转深沉,而大声呐喊最直白有力。9月8日,“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开学典礼视频,引发众多网民关注。视频中,伴随着“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的歌曲声,学子们用方阵拼字,变幻出70等数字,表达对祖国最诚挚的祝福,并齐声喊出“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网友“一朵未名花”看到视频后说:“每次升国旗唱国歌的时候,仰头看着飘扬在空中的五星红旗,心里都特别骄傲我是中国人!”网友“吃不胖的甜心超人”更是流露真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你中国!”

(来源:网络整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