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歌手何静简历光辉的历程深刻的启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019-09-26 05:20皮盼资讯网编辑:admin人气:


  中华民族要站起来,要富起来,要走向强起来,要建成一个强大而又使人可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奋斗历程及其光辉前景。

  新中国成立这70年,实实在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奋斗历程中一个扭转乾坤的历史阶段,是中国为“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而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悠久传统,在全新历史条件下得到最新发扬。

  中国人民要建设的“大强国”,应是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重真情、尚大义”、使人可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仍将充满风险和挑战。但是,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压。新时代,我们将迎来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具有特殊重大意义的战略机遇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想起了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初说过的一句话:“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短短一句,总共16个字,却使人感到一种内涵深刻的强大历史贯穿力。一代伟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殷殷期望,贯穿着从那时起直到今天以至尔后多少年。

  这里一个基本的历史联系,就是中华民族要站起来,要富起来,要走向强起来,要建设一个强大而又使人可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这也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奋斗历程及其光辉前景。我们今天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就是要进一步振奋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全民奋起,发扬斗争精神,向着这个光辉前景迈进。

  近代以后200年民族复兴的历史追求和新中国70年爱国主义的最新发扬

  大家知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郑重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纲领。

  之所以在这里突出提出“复兴”,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磨难。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正是那场战争,一巴掌把中国打入半殖民地。从那时起,经过109年多少重大回合的浴血奋战,才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以30年为一代人来计算,这109年就是三四代人啊!而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的70年,则是两代人还多;如果再加上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今后30年、一代人,又是一个100年、三四代人啊!所以,算一笔总账:从鸦片战争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共计210年,总共要有七代中国人的艰苦奋斗。

  这就叫做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正在书写的中国当代史。或者说,这就叫做中国近代以后200年的“愚公移山”史。或者再换句话说,这就叫做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传统在近代以后200年中的最新发扬。

  说到这里,必须强调一点,在这200年中真正起决定作用并且真正成功的,是从1921年起步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发扬爱国主义所进行的伟大斗争。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条件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分两步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样,我们面前又有一笔“两个一百年”的总账:一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头一个100年;二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第二个100年。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讲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00年中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这70年,放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近百年中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这70年,可以体会到,这70年实实在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奋斗历程中一个扭转乾坤的历史阶段,是中国为“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而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悠久传统,在全新历史条件下得到了最新发扬。

  新中国70年和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伟大民族觉醒

  观察当代中国问题不可或缺的一个视角,就是中国的历史命运既来自中国的大变动,又同世界的大变动相联系。具体地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变动的三次大转折,同世界范围三轮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密不可分。

(来源:网络整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