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和平中国——70年中魔法咪璐咪璐国面貌变迁述评之十

2019-09-26 07:30皮盼资讯网编辑:admin人气:


中俄“海上联合-2019”军事演习中,一艘中国海军导弹护卫舰在联合反潜课目中实施火箭深弹发射(5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水中蓝鲸蹈海,海面战舰驰骋,空中战鹰呼啸,陆战精锐列阵……

2019年4月23日,山东青岛,中国海军迎来“高光时刻”。来自61个国家的海军代表团和13个国家的18艘舰艇远涉重洋,汇聚黄海,共贺人民海军70周年华诞。

“始终高举合作共赢旗帜,致力于营造平等互信、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作为东道主,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引发各国海军代表团的强烈共鸣。

70年强军兴军波澜壮阔,新时代崭新征程气壮山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恪守性质宗旨本色,全面履行职能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在多米尼克首都罗索,当地学生挥动多中两国国旗欢迎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首次到访(2018年10月12日摄)。 新华社发(江山 摄)

捍卫和平,中国军队实现历史性跨越

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军人永远铭记的故事:

1950年3月17日,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到刘公岛进行设防考察时,因为没有船不得不向当地渔民租了一条渔船。

“海军司令还要租我的渔船?”渔民的无心之问刺痛的不仅仅是海军司令的心。

这是一组呈“加速度”跃升的统计数据:

从2009到2019,短短10年间,人民海军新型主战舰艇“下饺子般入列”,数量已从十位数向百位数递增,10年的变化,超过了之前半个世纪。

执行远海训练任务的辽宁舰编队在西太平洋海域组织编队运动训练(2018年4月18日摄)。新华社发(胡锴冰 摄)

大国需要盾牌,和平需要保卫。

70年来,几乎从零起步的人民海军实现从小艇到大舰、从木帆到航母、从单一兵种到五大兵种的历史性跨越。

“强大起来的中国,强大起来的中国军队。”国际军事观察家这样评价。

中国军队的强大,突出体现在这是一支能打胜仗、捍卫和平的胜战之师——

从抗美援朝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从捍卫领空安全到维护海洋权益,在新中国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历次行动中,中国军队不辱使命、英勇奋战,无不取得光辉胜利,为中国人民的和平劳动、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强后盾。

中国歼-20飞机进行飞行训练(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杨军 摄)

中国军队的强大,突出体现在这是一支本色不改、服务人民的文明之师——

从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到1998年抗洪抢险,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国军队始终本色不改、宗旨不变,甘为人民赴汤蹈火,任何时候都是一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军队。

中国军队的强大,突出体现在这是一支跨越发展、昂首向前的创新之师——

从“小米加步枪”到“两弹一星”,从骡马化、摩托化到机械化、信息化,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国军队已由过去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联合的强大军队,由过去落后装备武装的军队发展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

在战斗中成长,在继承中创新,在建设中发展——70年来,中国军队紧跟党和人民事业前进步伐,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不断书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在亚丁湾海域护送商船(2014年8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月琳 摄

强军兴军,新时代崭新征程气壮山河

“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

近年来唱响神州大地的《强军战歌》,唱出了所有中国军人、中华儿女的心声。

“勇者无畏,强者无敌”“我们是中国海军,我们带你回家”……

这些近年来热映大片中直抵人心的经典台词,点燃了亿万观众对强大军队的热血豪情。

人民的心声和期盼,深刻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个强大国家背后必须有一支强大军队。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位于内蒙古的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2017年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来源:网络整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