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明星娱乐

能与死神“赛跑”, 这款“救命神器”何时才能普及推广?

2020-01-17 12:12皮盼资讯网编辑:admin人气: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宋佳、王秉阳、田晓航

AED——能与死神“赛跑”的机器,正越来越多进入人们视野。近日正在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建议推动布设AED并加大急救培训力度。

能利用“黄金4分钟”的AED普及远远不足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抢救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

“目前抢救成功的病人中十有八九都是因为用了AED。”北京急救医疗救援中心资深专家贾大成介绍。统计显示,深圳自2017年10月全市投放AED以来,已通过AED先后挽救12个人的生命。仅2019年12月以来就通过AED成功挽救4名心搏骤停患者。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估计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54.4万例。有数据表明,当前,在院外发生的猝死救治成功率只有1%左右。

医学研究表明,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有很大概率能挽救生命。如果能在1分钟内完成除颤,成功率可达90%;3分钟内进行,成功率达70%;每延误1分钟,成功率就会下降10%。

然而,无论公众对AED的认知还是设备普及率,都还远未达到理想水平。记者走访北京望京、建国门、国贸等多个枢纽地铁站,都未看到AED设备。北京地铁系统工作日日均客流超过1000万人次,近年来也出现过乘客猝死事件,但问及AED设备,工作人员都表示“不知道什么时候配”。在北京百余家大型商场中,也只有北京市百货大楼等区区几家配置了AED。

据悉,截至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AED安装约15000台,平均每10万人口约1台。这与国际发达国家平均每10万人口几百台的差距较大。

此外,不同城市的AED配置率差异较大。据统计,目前,深圳和上海是国内AED配置最多的城市。深圳计划由政府财政出资购置5000台AED,并于2020年底前完成采购安装。上海市公共场所AED数量已超过1000台,但在其他一些城市,AED配置数量只有几百、几十,甚至是个位数。

AED推广难点在哪里?

AED推广难首先是强制性不足。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城市虽然针对公共场所安装AED出台了相关条例,但都以鼓励和倡导配备及使用AED为主,并非强制性要求。

此外,资金来源也是阻碍AED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业内人士表示,当前,AED价格大幅下降,一台设备10年前大概要4万元-5万元,现在2万元左右就足够了。后期维护也比较简单,几千元就能下来。但是,在不少单位看来,这笔费用的支出也是负担。当前,很多AED的投放都来自个人购买,以及企业或红十字会捐赠。

即便如此,很多单位和公共部门仍对铺设AED持怀疑态度,有些干脆拒绝接受。在他们看来,配置AED除了需要承担后期设备维护及培训,更重要的是需承担相应的急救责任,存在不少风险。

另一方面,即便有了设备,“不敢用不会用”的矛盾突出。记者在商场和地铁站周围随机询问数十位行人,是否了解并愿意使用AED,50%的人表示听说过但不会用且不敢用,仅有20%的人称接触过。

专家表示,由于绝大多数公众对AED的认知水平较低,不会使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对民法总则规定的相应条款了解不够,不敢使用的情绪广泛存在,导致公众对使用AED等急救设施救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国家卫健委称正推动普及AED入法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前不久,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也明确,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医药卫生法学副教授邓勇认为,将公共场所配备急救设备设施写入法律,为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相关要求提供了法律保障,将促进有关部门确保资金到位、明确管理责任、加强人员培训,共同推动提高公共场所急救设备设施普及率。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与相关部门共同推动AED的配置和普及使用,科学规范指导AED铺设使用,在公共场所合理配置AED,有效保障施救人的合法权益。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立法进程,并从多角度开展相关研究,助力AED普及。

在加强AED的使用培训方面,据悉,北京、天津、广东、海南、重庆等11个省市开展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试点工作,鼓励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提升AED使用率,拓展急救常识技能培训范围。

(来源:网络整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2018行走的力量分享展 陈坤畅聊情绪话题

2018行走的力量分享展 陈坤畅聊情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