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明星娱乐
辅导日记|写给急着要取口罩的朋友
楚天都市报“心理抗疫 专家行动”专栏,由本报联合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开设。这支由湖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建的专家队伍,由我省80余所高校266名志愿者老师组成。今天的主讲人是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成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刘陈陵副教授。
科学戴口罩也是在战斗
刘陈陵
周一热线值班,第一个打进来的是位女士,开口就急冲冲地问:“你说什么时候摘下口罩?”电话大意是周边已经解封了,出门需要戴口罩让她不舒服;她已经忍了50多天,对继续戴口罩产生了心理困惑。疫情期间接到这类的电话本是可以很快放下的事,但我却意外记住了。回头思量,她的问题也是大家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是啊,什么时候可以摘下口罩?
其实国家卫建委公布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已经给了答案,但我察觉到,部分人对口罩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首先是沮丧,全民抗疫快两个月了,自由行走、自由呼吸的冲动越来越强烈,此时的行为指引暗示着疫情还没结束,情绪顿时有些低落、沮丧;其次是有些委屈,因为我没生病,却也必须戴口罩,感觉是无辜受牵连;最后是愤怒,冠状病毒是元凶,可惜看不见摸不着更打不着。
生活已然被改变,作为普通民众该如何正确看待戴口罩的生活模式呢? 这里给大家四点建议:
1、觉察并标签自己的负面情绪
全民抗疫需要积极的情绪、高昂的斗志,这是重要的战斗力。但是我们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确被这场疫情改变,行为受限,体验到沮丧、委屈、愤怒等负面情绪也很正常。情绪的宣泄方式有多种,拒绝戴口罩付诸行动是其中之一,但这种情绪宣泄方式可能增加自己患病的风险,甚至带来人际冲突。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文字或语言具体而清晰地描述自己当下感受或情绪特征,可以有效疏泄情绪,当我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接收到情绪所传达的信息,给情绪“贴标签”,这些负面情绪就被疏导,我变得平静了。
2、澄清行为背后的意图,学会科学防护。
作为没有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在戴口罩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反应,一种是恐慌心理,因为担心被感染而过度防护,无论到哪里都戴口罩,都要用最高规格的KN95/N95;另一类是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够强大不可能被感染,像某些国家民众一样,要自由不要戴口罩。这两种心理带来的盲目行为,背后的意图都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控制感。然而真正的控制感来自对病毒的科学认知及采取正确防护行为。新冠病毒肆虐中国时,根据钟南山为代表的抗疫专家建议,我们勤洗手戴口罩,养成积极防护的习惯,赢来了疫情的拐点;现在我们要复工复学了,一个分级分类戴口罩的指引出台了。这份指引一方面告诉我们新冠病毒很狡猾、很顽固,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新冠病毒可防可控。只要讲科学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的自由呼吸空间。科学适度戴口罩背后是我们战胜病毒的信心,这是我们内在的控制感提升的基础。
3、扩展对口罩功能的认识,增加接纳程度。
诚然乘车、购物、餐厅、办公、会议室等戴口罩对大多数人不是愉快的体验,何况口罩还有与疾病相关联的污名。这时扩展对口罩功能的认识,会减少我们对口罩的排斥程度。比如日韩明星将口罩当“美颜神器”,戴上口罩会遮住口、鼻、下巴,只留下了一双“眼睛”,在视觉上会产生“眼大脸小”的效果。如果你有双大眼睛,那戴上口罩就会让人们自然把你脑补成“美丽的想象”;口罩还是偷懒的“素颜神器”,如果你不想费劲地化妆打扮,也没有时间去修剪头发,那么临时出个门,一顶鸭舌帽搭上一个遮面口罩,既简便还很酷;有时口罩也可以用作“人际盾牌”,如果你不想参与到社交活动中,要保持自己轻松的精神独处空间,戴上口罩无疑挂上了“免打扰”牌子。当然你还可以创意性拓展口罩功能,让它在生活中变得时尚有趣。
4、赋予戴口罩积极评价与意义。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