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发展泰民合作造福世界
时间:2019-10-08 12:3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原标题:中国对外发展合作造福世界 【70年:世界看中国】 新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发展合作快速增长,既是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体现,也成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重要方式。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记者专访了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江洋,她认为中国对外发展合作不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对西方国家外援模式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发展合作 回顾中国对外发展合作的历史,江洋说,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对外援助主要是针对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无偿援助。当时中国不但提供资金,还输送了很多工人和技术专家参与建设,其中一部分人还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改革开放后,对外合作中的互惠共赢特点开始显现,减少了无偿援助的比例,代之以优惠贷款及投资,这既是一种支援,同时也是促进双方经济关系的一种手段,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尤其是2004年以来,仅凭借双边贸易协定所创造的经济贸易环境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政府开始鼓励企业走出去。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进入了缓慢而痛苦的复苏期,迫切寻找有效的经济引擎。江洋认为,中国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践,就是中国对此需求的回应。“一带一路”倡议把经济外交和对外发展合作、对外投资以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思想完全整合在一起,从欧亚大陆开始且不断扩大,如今已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平台。 带动西方国家转变援外方式 “中国的对外发展合作,不但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而且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西方国家的对外援助方式的转变。”江洋指出。她认为,首先中国的对外发展合作更加强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西方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转为主要针对国家治理、教育、医疗等软件方面的投资,以及用于扶贫的小额贷款。从多年实践的效果来看,这种援助对贫困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作用不大,项目可持续性差,西方援助人员一走,很多项目就无法继续。而中国强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通常都比西方的援助项目大得多,对当地工业发展、经济增长,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效果也好得多。中国发展合作项目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为当地带来了连续充足的电力供应、更好的道路方便人们把东西拿到市场上去卖等,得到许多国家认可。在项目效果的对比之下,西方国家,尤其是世界银行进行了反思,又重新开始强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然后,中国对外发展合作更加强调产业化。过去几十年间,西方外援机构强调将援助资金用于改善受援国的国家治理,以及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对于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的关注度明显下降。而中国则在对外经济合作中融入自身发展经验,推动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等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发展,为当地产业发展创造机遇。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与中国政府及公司共同商讨如何把基建跟当地优势产业结合起来。 最后,中国更加强调互惠共赢的经贸模式。中国认为经济上可持续的项目能产生持久效果,所以中国对外发展合作项目通常是将无偿或优惠贷款与商业贷款以及贸易捆绑在一起,通过互惠的经贸方式进行。实践证明,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做法门槛更低,可行性高。在中国的影响下,西方国家也开始认可和接受这种项目方式,并且往这个方向转变,减少援助成分,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吸引更多私有资金参与。 西方的质疑和批评是荒谬的 随着中国对外合作发展规模及影响力的增长,某些西方国家发出了质疑甚至抨击。他们批评中国故意通过项目使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批评中国低价购买当地原材料并且带来环境、劳工和腐败等问题,以及“新殖民主义”等。江洋认为,中国对外合作项目确有需反思和改善之处,而且中国政府和企业也正在这样做,但西方国家以上的说法是不公正的。西方国家抨击中国搞“债务危机”,这种说法是荒谬的。 长期研究中国外援项目的美国专家博黛蓉在对中国项目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在面临债务危机的国家中,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公共债务的半数或半数以上是中国的贷款,同时她对这些个例进行详细研究之后,认为这也不是中国政府的有意行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