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长出鲜芦笋
时间:2019-10-12 10: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新华社银川9月24日电 题:旱塬长出鲜芦笋 新华社记者邹欣媛 干旱的沙地也能长芦笋?9月,在吴忠市同心县下马关镇,大片芦笋覆盖着望不到边的黄土,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绿色波浪中穿行。 “以前见都没见过芦笋,哪能想到在我们这儿种活了!”下马关镇五里墩村村民董义说。 下马关镇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年均降水量200多毫米、蒸发量却达2000多毫米,沟壑纵横,黄土裸露,几乎没有可利用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仍然缺衣少食。 在老百姓的观念里,土地只能种活小杂粮。董义全家有40多亩田,祖祖辈辈种小杂粮,赶上雨水好,一亩地纯挣几十块钱。 随着一系列扬黄水利工程建成通水,2010年,黄河水被抬升数百米,沁入荒原。“有了水,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不甘心受穷。”下马关镇党委书记董占平告诉记者,精准脱贫实施后,他们运用节水灌溉技术试种过中药材、覆膜玉米,效益却不太好。 2017年,经过前期考察沟通,下马关镇引进一家在邻县已成功试种芦笋的企业,开始种芦笋,目前全镇已形成2000亩芦笋种植基地。 一开始绝大多数老百姓心里直打鼓。宁夏驰马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江解释说:“不同于南方的竹笋,芦笋耐旱,沙地正适合种。而且,这儿空气新鲜,土壤干净,芦笋鲜脆可口品质好。” 56岁的董义是芦笋基地最早的务工者,如今他成了种芦笋的“行家”。“2017年,我跟着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去山东参观,学会了给芦笋打药、除草、施肥,回来后我们再培训其他村民。”他说。 老百姓靠种芦笋走上了脱贫之路。同时,芦笋基地辐射周边多个村庄、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流转土地的老百姓除了获得一亩200元的流转费,还能在家门口干些种植、分拣的活儿赚钱。 “我最担心的是销路。”董占平说,现在看来,借助企业的销售网络根本不愁卖,前几个月山东、广州很多地方发来订单。等到明年进入盛产期,每亩效益能超过1万元。 绿色意味着希望。当地村民明显感觉,自从芦笋根茎变得丰茂,村子刮风少了,下雨多了。 “下一步,我们准备尝试让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享受分红,大家充分参与进来,发展产业的信心就更足了。”董占平说。
+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