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发展开花结果(大督查在行动)
时间:2019-10-14 13:5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当前,创新创业有哪些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是否顺畅?如何调动创新主体积极性?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是否到位?日前,国务院16个督查组走进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科创园区,寻经验、查问题、找出路,就创新驱动发展开展大督查。 创新创业促发展 科技服务待加强 高校是创新的重要发源地。 发挥高校创新优势,能给学生发展创造新天地。9月10日,督查组来到四川德阳市的四川建院大学科技园,这里入驻了66家创新创业企业,其中20多家由大学生创立。 “我读大二时创业,参加过全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现在我们已取得省测绘局颁发的丙级测绘资质,拥有3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四川省冶地工程勘察设计公司创始人李熠介绍,当地科技园给创业学生一系列政策优惠,从减免房租、水电费,到代办税收、专利申报、创业培训,创业学生还可享用高校设施和专家资源。“依靠创新发展,营业额连年攀升,前年60多万元,去年90多万元,今年已达110万元。”李熠说。 发挥高校创新优势,更能带动地区和产业的繁荣发展。督查组调研四川农业大学后了解到,学校在全省建立7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分院,搭建科技示范基地60余个,培训各类人员8000余人次,实现对泸州古蔺、广元苍溪、阿坝壤塘等86个贫困县(区)全覆盖。 在江西理工大学,督查组了解到,学校结合江西矿产资源禀赋,发挥科研特长,与重点企业共建了铜、稀土、钨、锂领域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近3年,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200余项,2/3以上的研究都围绕这些支柱产业,促使锂电池、新材料、稀土提取等一批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和工程化。 督查组调研走访企业和高校后发现,科技成果转化普遍存在一些难点、痛点,比如成果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在四川省,上半年专利授权4万件,其中具有转化价值的专利不足10%,大多数申请专利与技术中试有较大距离。督查组建议,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委托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应用技术创新。 企业创新政策多 促进要素更匹配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如何满足科技创新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要素需求,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是江西省给出的方案。当地通过组建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及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科技协同创新体,强化创新要素在产业链中的整合作用,推动协同研发和成果转化。 通过5年多运行,江西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突破了111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创造345项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形成906项知识产权,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 督查组在山西了解到,当地推进省级研发平台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努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题。截至7月底,技术合同交易额已达202亿元。 山东通过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有效降低了科技企业购置昂贵科研仪器的成本。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今年已发放研发投入后补助8.7亿元,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金额53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127亿元。 当一项创新成果推向市场,供需能否对接匹配,直接影响着创新成效。成都高新区发布的一项“供需机会清单”,帮助解决了这个市场对接难题,将传统的扶持方式转变为更加高效且竞争中性的产业支持方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督查组在成都高新区看到今年7月发布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机会清单(第一批)》,需求端有25项,包括政府部门和国企的一些信息系统建设、平安社区建设、智慧养老服务等采购意向,供给端则是119项高新区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产品名录等。“机会清单发布后反响热烈,一周内,各需求单位对接企业28次,还有一批高新区外的企业主动找上门,希望能‘落户’。”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 督查组发现,企业创新支持政策中,也存在部分创业创新贷款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督查组建议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管理,让资金扶持政策更好落地。 落实好各项政策 吸引高水平人才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就要加强对科研创新人才的鼓励、吸引和培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