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用技术革新拓展电影题材的边界
时间:2019-10-16 11:0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时隔三年,“120帧”的李安又来了。30年导演生涯中的第14部作品,他再次选择“技术实验”。将于10月18日国内上映的新片《双子杀手》技术参数更进一步:120帧、4K、3D、数字人物,相比普通电影每秒24帧,帧数是5倍,亮度是普通3D影像的4至8倍;分辨率是2K画面的4倍。而用三项高规格的技术叠加拍摄动作片,世界影坛前所未有。 “当电影技术升级到一定程度后,它可能已经是另一种媒体了。至于这种媒介如何定义、怎样投射,这个对我来讲其实有哲学的味道在里面。而且那是一种直观的哲学,具有本能的美感与心灵的交流,只是现在的我们还不晓得、不能参透而已。”在复旦相辉堂,望着台下几百双年轻的眼睛,李安说,“人们对电影未来的探索,其实刚刚迈出了第一步。童心、好奇心、新鲜感,永远重要”。 “如果一定要给前沿电影技术找个定义,大概是用更清晰的方法做梦” 李安在发布会上详解影史最费钱的“男主角”如何做成,在上海影城夸赞其放映设备早在三年前就与世界最高技术指标同步更新,又在复旦大学调用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来描述技术革新的意义。 新片的海报上有如是宣传语,“李安的一步,世界电影的一步”。不算夸大其词,因为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他依旧站在了开创前沿电影技术的第一线。甚至,能在技术上匹配导演设想的摄影机、机架、新片放映设备等,也是完全按照李安的要求专门定制的。可以这样理解,新技术流是彻头彻尾的“李安创作”。 和前作相比,《双子杀手》延续了高帧率的技术规格,还叠加了数字人物处理。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在超清晰的影片中借助动态捕捉技术,根据演员表演“克隆”出一个25年前的他,实现两者交互。新片中,威尔·史密斯饰演的男主角是特工人员,临退休之际意外遭遇神秘杀手追杀。不成想,杀手竟是年轻版的自己。故事里,是隔着时间的“我与我”同框博弈,戏外,则是一个积压了多年的剧本因技术的革新焕然新生。 在李安看来,技术革新的意义大抵在于此。当年,他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进入3D领域,仿佛打开了美丽新世界,“3D的影像在我脑海里更热烈、更美好,让我觉得传统的24格已经不够看,起码需要60格”。此后十年,他不断追寻电影怎样才算“够看”,“足够的讯息”“大脑皮层”“汇集”“传输”“中央处理”等一堆名词涌向他,“我们可能还没办法准确定义什么是前沿电影技术,但如果大家公认电影是造梦的机器,那么我们下一阶段,就是用更清晰的方法做梦。” “我的底子是中国文化,总是格外珍惜中国市场,因为它充满了童心” 在《双子杀手》的“梦境”里,中年男人与年轻时的本体互为镜鉴,李安的意图清晰,就是为了回应“技术喧宾夺主以致故事单薄”的质疑,回应“技术削弱人性思辨”的质疑。他说,自己也算是少年子弟江湖老,经历过许多事, “如果说《卧虎藏龙》的李慕白,是我步入中年的一个检讨,那这次就是我步入老年,对人生的新检讨”。 导演承认,从某种角度看,近年来的他一边追寻新技术,一边也在讲述“同一个故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有他本人心境的投射,“我一直想呈现一个男孩的成长,尽管我已进入老年,但心态还是个男孩子。我会想青春到底是怎样的,‘纯真的丧失’对我具有长久吸引力。”少年与老虎从此岸到达彼岸之后,老虎没有回头,“正如青春不会回头”。 到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故事的核心异曲同工,仍是年长的男人,回头看一眼年轻时光。“只不过,我用战场的真实凌厉与半场秀的虚妄对接,希望在新技术里实现新认知的时候,好像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观众并不太领情。”李安笑言,他深受东方哲学浸染,身上文气重,但童心更浓,一直想尝试各种类型片,而技术就是拓展题材边界的武器。用着这个武器,他得以走出家庭主题,进入人性更深邃的内心世界。运用更先进的技术,他镜头下的奇幻漂流很可能只存于少年的脑洞里;他镜头下的比利·林恩在中场休息时,细微表情能与外界的群体情绪休戚相关。 读懂了他片子里隐藏的东方哲学,大概就会明白,他为何花了很大篇幅同复旦学子描述自己的青年时代——因为这里有着最大认同。“我总是格外珍惜中国市场。中华文明虽然古老悠久,但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更愿意接受全新的事物,它充满了童心。更重要的是,我的底子是中国文化,下一部我在考虑华语电影。”(记者 王彦)
+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