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国内新闻 >

脱贫攻坚书写伟大传奇(2)

  “小魏书记真行!”提起第一书记魏皓阳,河北省临城县西冷水村的贫困户连声夸赞。这位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的“85后”敢想敢干,“无中生有”让村民们走上了脱贫快车道:荒坡上长出大棚香菇,薄地上长出富硒产业,擦亮品牌卖全国。

  像魏皓阳一样,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参加驻村帮扶,这些精兵强将带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怎么扶?选准路子拔穷根。

  “以前在山里住的是杈杈房,漏雨又漏风。现在的好日子,过去只在电视上看过,真是想不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一排排新房整齐,余友邓一家去年搬到这里,经过县里免费培训,他在街面开了维修店,去年总收入4万多元。

  每个脱贫故事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五个一批”,精准滴灌,缺什么就补什么,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找到脱贫“金钥匙”:易地扶贫搬迁将完成1000万人的建设任务,就业扶贫累计转移就业2470万贫困劳动力,健康扶贫累计救治1435万贫困人口……

  ——如何退?精准脱贫确保质量。

  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第三方评估人员随机抽取并实地调查农户,收集识别准确率、退出准确率和群众满意度等信息。逐户销号,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让群众认账,力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精准发力。从中央到地方主攻深度贫困,2018年“三区三州”贫困发生率下降6.4个百分点,高出西部地区平均降幅3.3个百分点。

  精准扶贫,关键是扶到了点上,扶到了根上。过去6年每年减贫1200万人以上,平均每分钟近30人摘掉贫困帽子,一举改变了以往扶贫新标准实施后减贫人数逐年递减的趋势。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这样评价:“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党的领导是根本,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动力是基础

  中国为什么行?许多国际观察家都在解读我国的“脱贫密码”。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脱贫一线,党员干部冲在最前、守到最后,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凝聚起磅礴的攻坚力量。

  姜仕坤,贵州省晴隆县原县委书记。“只要县里还有一个人没有脱贫,我就不能休息”,6年时间他行程60万公里,磨穿了鞋底,跑白了头发,全县贫困发生率从52.2%降至25.1%,但他却倒在了46岁的英年。晴隆老百姓含着眼泪说:“姜书记是为了贫困群众牺牲的。”

  安徽省界首市代桥镇茶棚村党总支委员柳西周去世当天,昏迷中偶尔清醒,嘴里念叨的,竟然还是贫困户的名字。

  文朝荣、李保国、黄文秀……截至2019年6月底,77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大扶贫凝聚起“脱贫力量”。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一道亮丽的“风景”: 2627个民兵扶贫小分队,穿着迷彩服奔忙在贫困山乡。在扶贫小分队的帮扶下,曾一度“躺倒不干”的贫困户张岸锋,成了当地的“石蛙大王”;曾隔断红土乡天落水村2700多人出行的滔滔董家河,如今一桥飞架……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众人拾柴火焰高,全国17.6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倾情帮扶,全覆盖12.8万个贫困村;7.64万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00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显现。

  脱贫有多难,群众就有多拼。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广大贫困群众不等不靠,撸起袖子加油干。

  “帮扶政策再好再多,自己不努力,金山银山也会吃光用光。”回忆起脱贫路,江西省万安县韶口乡石坵村村民蔡红莲感慨万千。丈夫早逝,儿子残疾,她起早贪黑,种稻种果还打工,累得顶不住时哭一场,哭完继续干活,硬是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全家的天。

  四川省通江县柳林村李国芝家的墙上,“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八个字振奋人心。在李国芝眼里,脱贫摘帽就是一场战斗。“为栽花椒树,3年前我在山坡上砍荒,到处是荆棘,双手流了很多血。但要想脱贫就不能当懒人,坚持到底才能赢。”

  一份份付出,一分分努力,汇集成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更为可贵的是,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动力是基础。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将激励我们去战胜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