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要论: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2)
时间:2019-10-18 10:1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开放合作程度加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地区协同开放。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继续走在前列,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挂牌运行,设立雄安新区,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释放发展潜力,特别是加快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东北地区充分利用其东北亚核心地带优势,加强对外经贸往来,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沿边经济带开放步伐加快,大连金普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园、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开发开放平台正在加快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我国产业布局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合作联动日益增强。东部地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腾笼换鸟,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逐步调整区域间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地位逐渐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一些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在中部地区完成产业布局,一些省市努力抢占新经济新动能培育构建的制高点。东北地区重点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装备水平显著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大型水轮机组、大型风电机组、大型核电机组、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等在东北实现国产化,其中高档数控机床产量占全国的1/3。 效率与公平并重。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实现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发展活力,提高空间要素配置效率。同时,针对一些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条件不利的客观实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突破口,建成一大批重点工程,增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坚决守住生态红线,改善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就 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促进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深度融合。以区域空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为核心,从资源保护、要素统筹、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等方面入手,将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纳入国家层面统筹规划、整体部署,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和流动,形成区域互动、城乡联动、陆海统筹的发展格局。具体来说,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建设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发掘各地区比较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格局和经济发展圈层,以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的内生发展动力,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和能动性,通过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形成均衡协调的产业、人口、资源空间布局。 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完善托底性社会保障政策,打好脱贫攻坚战,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加强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电网、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改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贫困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的自我造血机制,激发地区发展潜力,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