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财经要闻 >

高铁上流动着“中国味道”

原标题:高铁上流动着“中国味道”

  无论是绿皮车时代还是高铁时代,我们对火车的期望从来不只是速度和效率,还有列车上那一餐吃饱喝足的念想。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不管是在家,还是出门在外,对吃的要求从未降低。即使是在路途中,也尽量想吃好。

  作为长途出行的首选,火车上的餐食浓缩了人们对吃的追求和饮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铁路经历了从绿皮车到高铁、从煤炉烧炭到电气时代的巨大变化,车上饮食也从吃饱就好到锁住营养,从饭盒回收到智能点餐,从单一菜品到五花八门。那种火车上流动的食物味道,是旅客们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列车速度如何变化,这种味道,总能勾起我们满满的回忆。

  说起以前的餐车条件,在铁路工作了40余年的石家庄客运段京渝车队党总支书记赵宏吉深有感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火车餐车卫生条件十分有限,使用炉灶烧煤,灶头旁边连着一个煤箱。炊事员不但要做饭做菜,还要给炉灶添煤。煤烟、烟油从煤箱里一股脑地进到炊事员的鼻孔,虽然戴着口罩,但时间久了,鼻孔里也全是煤灰。当年列车储存食材的方式也十分原始,铁皮箱包裹棉被和冰块成了那个年代的“土冰箱”。路途超过两天的列车,还需要在途中补充冰块,以保证餐料的食品质量安全。

  厨师黄烨经常听师傅们讲起之前的故事。那时候的餐车很苦,冬天四处透风,只有胸前一团火。夏天如同蒸桑拿,浑身湿漉漉,衣服从来没干过,身上长满了痱子。厨师最喜欢的时刻,就是将冰块铺满“土冰箱”的那一小段时间,自己也能获得短暂的凉爽。列车运行不平稳,刹车道岔晃动很大,切菜也会经常切到手指。

  过去,餐食品种十分有限,基本上都是两三毛钱的盒饭。最初的盒饭是装在可回收的铝饭盒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列车的供餐方式仍有着计划经济的印记。饭点前的两三个小时,餐车长便早早地到车厢售卖餐票,餐车根据客流和餐票售卖情况将饭菜准备好,把饭菜装在铝制的饭盒里,由餐车服务员推着小推车送到车厢里,旅客再凭着餐票换取盒饭。这种盒饭里大部分是米饭,上面放一点肉和菜,跟现在的盖浇饭很像,品种也就一两样,大多是木须肉和雪菜肉丝,偶尔有红烧肉的时候,特别受旅客欢迎。等旅客差不多吃完了,列车员又会推着小车来收拾空饭盒。

  随着车辆装备升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餐车陆续进入了电器时代,电磁炉、蒸饭箱、抽油烟机、大冰箱……把6平方米的后厨变得井井有条,厨师出菜的效率飞速提升,食材的保存期限变得可控,餐车工作人员不用再站在“烤箱”里干活了。

  改革开放以后,列车餐饮也全面迎来市场竞争和挑战。商贩们在站台上推着小车售卖不同风味盒饭和特色小吃,多元选择让不少旅客选择在途经的车站买饭上车。为此,列车不得不大力组织餐车职工进行培训,从炒菜、摆台到服务,一项项提质增效。餐车供应开始不断推陈出新,八宝粥、瓜子、花生等休闲零食供旅客闲时消遣,盖饭、炒饭、特色菜为旅客提供了正餐选择。

  电器时代的餐车环境有了质的提升,旅客对餐饮需求也多样了,饭菜品种不再单一,从只要求饭菜分量足向力求“粗菜细做、细菜精做”转变。列车餐饮不仅有传统的盒饭、泡面,还增加了水果、小食品等。盒饭改用一次性分格式的食用塑料餐盒,上面盖有透明的盒盖,可以装三个菜、一份米饭,有的还加了鸡腿或卤蛋。为了保证菜品口味和口感,餐车还推出了“单锅小炒”。

  为让旅客的满足从舌尖走向心尖,餐车服务推出餐车摆台、餐巾折花、插花等。每趟车始发的时候,都会为餐车设计艺术桌台,让旅客们既饱口福又饱眼福。餐车前台服务员王江浩用餐巾折叠的仙鹤栩栩如生,引得旅客就餐时频频拍照留念。

  后台的厨师师傅们也不甘落后,精益求精地制作着美味佳肴。青年厨师黄烨在工作中不仅可以制作可口菜肴,还学会了简单的果蔬雕刻手艺,用萝卜雕上几朵小花,就能把简单的菜肴点缀得趣味盎然,为旅客旅途增添情趣。

  如今火车跑入了高铁时代,借助移动互联网的餐饮服务更加便捷。除了预定列车能提供各式套餐外,还可以网上点外卖,让旅客舒适旅行的同时可以享受到沿途各地美食。石家庄站作为全国首批开通互联网送餐的车站,配置了互联网送餐中心。目前,已签约肯德基、吉野家等7户商家近40种餐饮商品,以及赵县梨干、藁城宫面等10种土特产供旅客选购。日均配餐量200单,高峰日近800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