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大眼睛”为什么能够牵动亿万人心?(2)
时间:2019-10-31 02: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写信是希望工程发起初期的主要筹款方式。当时,中国青基会员工手写了几十万封“劝募信”,寄送给社会爱心企业,号召大家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希望工程,中国青基会开始寻求媒体帮助。1991年5月25日,《人民日报》率先刊登了“希望工程——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募捐”的公益广告。随后,《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等报刊也纷纷刊登了公益广告。 1992年,作为希望工程的“代言人”,“大眼睛”照片一经推出,立刻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当看到那双渴望的眼睛,中国人内心的爱和善意立刻就被唤醒了。同在蓝天下,人们的生活却有这么大的差别,相对富裕的人们就想为这些孩子做一些事情,让他们有书读有学上。”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教授告诉人民网记者。 1994年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到2000年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国家级目标,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形成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体制,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倡导社会捐资助学。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和媒体宣传的影响下,许多爱心人士参与到希望工程捐助活动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带来了爱的温暖和希望。 大音希声,大爱无言。 “如果一定要留名,就写‘一位老共产党员’吧。”1992年6月10日傍晚,两位军人带着3000元钱走进中国青基会的捐款室,他们是受人之托来捐款的,在得知捐款必须留下姓名后,他们这样回答。同年10月6日,这两位军人再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捐助了2000元。中国青基会的工作人员几经辗转终于了解到,这位“老共产党员”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当年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收据。 中国青基会供图 蹬三轮车20年,捐款35万,资助300位贫困学子,天津老人白芳礼曾这样感动中国。当有人问他对受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回答说:“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 山东省淄博市第二届十佳青年志愿者张明昭,结对助养了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的贫困学生小郭,每季度都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资和学习用品。目前,在张明昭和朋友的影响下,已经有150余个像小郭这样的贫困孩子得到了一对一的长期资助。 “爱心人士举不胜举,太多了。”苏明娟当年的老师,安徽省金寨县三合实验学校校长傅启鹏告诉人民网记者,当年“大眼睛”的照片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后,很多人捐助苏明娟,捐助其他学生,也捐助学校,孩子们受助后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很多人通过努力最终考上大学。也有很多人像苏明娟一样常回母校看看,捐助现在就读的孩子,反哺社会。 金寨县希望小学副校长廖桂林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非常感慨地说:“现在学校是拥有两个校区、数栋校舍,以及标准化操场的现代学校。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学校还有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等。”金寨县希望小学先后有650余名贫困生得到救助,周祥明、曾龙、张宗友等一批受助者先后跨入清华大学等高校大门。 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 人民网记者 罗旭摄 中国青基会党委书记、理事长郭美荐告诉人民网记者:“从当初以个人、以组织发动捐款为主,到现在有各个层面的公益伙伴,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慈善基金和一些公益基金会。”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群众,他们都关注着贫困地区的孩子,帮助孩子们获得同等教育机会。作为无数爱心人士的缩影,他们也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各种力量,用实际行动照亮了孩子的求学之路。 慈善公益事业围绕人民关切 不断发展壮大 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进步,以希望工程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公益慈善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