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西部新格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时间:2019-10-31 08:4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来到西部,更知中国之博大;行走西部,更见时代之脉动。 中欧班列开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打通,古丝路响起新驼铃,我国西部地区正从昔日的开放末梢变身开放前沿。 造林绿化坚持不懈,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实现绿进沙退,从黄变绿的生态奇迹在西部不断上演。 今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整体告别绝对贫困;曾经“苦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去年贫困发生率已降至4%,告别贫困进入倒计时…… 西部,不再是那旧模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我国经济版图中令人瞩目的版块。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要更加注重抓好大保护、更加注重抓好大开放、更加注重推动高质量发展。 落子破局,今日西部如何走好这盘新棋? 大保护·底色 生态保护成为西部开发的底色,更是不容触碰的红线,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 路好,驱车登高。碧空下,川峁交错、沟壑纵横的陕北黄土高坡,目力所及皆是绿。 点开卫星地图,一条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的“胡焕庸线”,曾将中国划成两个“色块”:线的东南,绿意盎然;线的西北,黄是主色,生态脆弱。 “一担水走四里路,捎句话儿隔山吼,不下雨来不打粮,雨水大了就发洪。”延安宝塔区冯庄乡的史海海,20年前还在山坡上“刨食”。“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令上世纪末的延安水土流失面积高达77.8%。 1999年,延安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8年,累计完成1077万亩,全市植被覆盖度提高35.3%,每年入黄河的泥沙由2.58亿吨降到0.31亿吨。 生态保护成为西部开发的底色,更是不容触碰的红线。 车行终南北麓,秦岭如屏伫立。走到山脚下的西安市长安区东大街道高冠河东侧,一片复绿后向市民开放的公园,去年还曾挂着“私邸勿入”的标牌。 多年前,违规审批的“群贤别业”项目,非法占地263亩,堂而皇之建起65栋别墅,在自然保护区售卖“田园生活”。2018年西安秦岭北麓别墅整治,就在这里打响“第一枪”,一个月内全部拆除复绿。 这是一场力度空前的整肃风暴。“全市排查出秦岭北麓违建别墅1194套,拆除1185套,没收9套,此外还清理整治了农家乐占用耕地、河道等九大类3035个违建项目。”西安市副市长杨广亭告诉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着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大保护”被摆在突出位置。“大”,既意味着空前的保护力度,更激发着全新的保护机制。 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正式确定了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流域上下游以及市场化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2017年中央财政投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就达175.8亿元,西部地区拿到的资金占60%;中央草原补助资金187.6亿元,西部地区占96%。 目前,西部地区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的县(市、区、旗)占全国的62%。2018年中央财政下达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721亿元,比上年增加94亿元,增幅达15%。 在中央转移支付这一纵向的生态保护补偿之外,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已签订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广西、贵州等地开展省(区)内跨市流域上下游补偿。 正在深入开展的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普达措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不断刷新着自然资源保护理念和管理体制。青海探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水资源量增加84亿立方米。 截至2018年,西部地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26亿亩,设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37个,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 把调整优化结构与扩大内需更好地结合起来,国家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力度。西部基础设施通达度、通畅性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11月底,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25万公里,是上世纪末的2.5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3万公里;民用运输机场数量117个,占全国比重突破5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