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个“中不溜”的孩子最幸福?(2)
时间:2019-11-01 08: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护工只负责护理陈东的工作:早晨来帮他穿好衣服,做理疗,带着陈东出门稍稍锻炼,下午也重复类似工作,定期帮他洗澡。其他家务则主要由大女儿陈莉和小女儿陈夏承担。由于陈夏在外地工作,她的排班是每隔一周回来一趟,周五下班回来周日下午回去,负责晚上的“值班”和白天的家务。 陈东病了,吴敏的心情再也没有晴朗过。“天天在家唉声叹气,又吃不下饭,她心情不好我们大家也好不起来,还容易有摩擦。”陈东生病的第二年,大女儿陈莉退休了。除了小女儿陈夏“值班”的周末,其他时间都由陈莉负责。可以说,除了不需要她“值班”的晚上,陈莉的时间都给了父母。 陈莉和吴敏时有摩擦,却又互相离不开,她们共同盼望的就是陈夏回来的周末。对陈莉而言,她终于能得到“暂时解脱”,对吴敏来说则是“终于来了个态度好的。” “差不多到周四,两个人都会打电话给我,问我这周回不回来,什么时候回来?”陈夏坦言,过去父亲没生病时,她虽不会固定时间回家,但平均下来也差不多半个月回家一次,不觉得有什么负担。如今定下“规则”每隔一周回家“值班”,对她而言更像是一种“任务”。 “那种每个人都盼望你去解脱他们的急切,和你在那个环境中听到的全是满满的抱怨,让人觉得‘回家’变成了一种负担。”如果某一周陈夏不能按约定回家,她需要调班,抽空再补上。 陈东、吴敏退休工资很高,子女四人经济条件还不错。陈夏和哥哥、弟弟多次向母亲和大姐建议家里再找一个保姆,一个人负责带父亲康复,一个人负责家务。这样大姐和母亲也不会因为家务活里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也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结果遭到了父母的竭力反对,他们不喜欢家里有太多生人。 陈夏还有一年也将退休,到时候可能每月需要十到十五天留在家中照顾父母。“大姐早就跟我说,你退休了我也就好多了。” 陈夏表示,自己仿佛是被铐上了伦理的枷锁。因为大姐做出了表率,似乎自己必须抛下在不同城市的丈夫和女儿、每个月空出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的时间完整地待在父母家,才称得上“孝顺”。 “我挺担心我妈的,人长期心情不好容易影响健康,我就是担心我妈照顾外公外婆把身体给弄垮了。”陈夏的女儿高月说。 身体越来越“不争气” 前年突发心脏病,挣扎着掏出口袋里的手机给儿子打了电话,“就差两分钟我就报废了。” 崔浩(化名)说几句话就得揉一揉自己的腿。站了10分钟,崔浩有些支撑不住,扶着墙撑了会儿,还是拉着老伴王连珍(化名)一起坐下了。 “老了,不中用了。”崔浩30年前断过腿,当时没治好留下了后遗症,站不了多久。 崔浩说话时得时不时地看一眼王连珍,确保她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王连珍三年前得了老年痴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她糊涂的时候趁人不注意就出门了,幸好邻居在路上碰到她把她送回家。” 崔浩和王连珍两人都是82岁,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县里工作,女儿嫁到了邻村。平时只有两位老人在家。老两口有两亩地,每年土地流转费用有2400元,外加80岁老人每月100元的补贴,两个人一年有近5000元的家用。 当记者问他,儿子女儿平时是否给钱时,崔浩顿了一下,说了句不给。随即,想到孙女,崔浩很开心,指着桌上的蛋黄派、牛奶等说:“孙女每次回来都会买东西给我们。” 崔浩年轻时在炼油厂当过工人,王连珍是生产队里负责妇女工作的。年轻时风风火火的两位老人,从没想到自己老了以后身体这么“不争气”。 “我有肺气肿、糖尿病、心脏病、胃糜烂,腿也不行,还得过脑梗。她除了老年痴呆,胃还不好。”崔浩边说着边掏出自己的药盒,数了数,自己每天要吃二十几颗药。“哎,钱不够用啊。吃药就要吃穷了。” 崔浩前年突发心脏病,自己挣扎着掏出口袋里的手机给儿子打了电话,儿子赶来送到镇上的医院,再转至县医院。“老太婆什么都不懂,我只能自己给儿子打电话啊。还好来得及,就差两分钟我就报废了。” “站着心里难过,坐着腿疼头也疼。人老了,就像机器老化了一样,不中用了,差不多了。”崔浩说,真到了不能动的那天,也没办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