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科技前沿助力国家创新(2)
时间:2019-11-01 09: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中科院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交叉前沿、理论物理、基础力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开辟了若干新的研究方向,显著提升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地位。 与此同时,中科院承建的一个个大科学装置相继运行,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国外的差距。 在北京,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经过几轮改造和技术升级后,产出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光源,对活体动物的分辨率可以达到6.5微米; 在合肥,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将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带入世界前沿; 在河北,郭守敬望远镜坐地巡天,恒星光谱获取率超过国际其他同类项目之和; 在贵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张开“天眼”,其综合性能和灵敏度比国外现有同类望远镜高出数倍……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途中,这些“国之重器”将持续发力,贡献更多惊喜。 播种科研成果,服务国计民生 70年来,中科院坚持科研成果服务国计民生,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1985年到198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人粮矛盾凸显。在这种形势下,中科院27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投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4省的农业主战场,启动了以盐碱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业科技工程,被人们称之为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 中科院院士李振声至今难忘:“中科院的400多名科技人员,长年累月在荒郊野外的沙滩上、鱼池旁、盐碱窝建房为家,夜以继日辛苦工作。” 进入21世纪,同样的奋战再度在环渤海这片土地上演。2013年,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启动,目标是实现到2017年增粮68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 与此同时,中科院的科研人员还相继取得了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海水养殖等重大技术突破;开展了沙坡头流沙治理、重大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东北盐碱地治理等一批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研制出地奥心血康、丹参多酚酸盐等一批重大创新药物。 打赢脱贫攻坚战,科技成为重要支撑。中科院的科研人员纷纷走出实验室,来到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播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贵州省水城县盛产猕猴桃,但传统品种种植范围小。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等人,利用自主培育的“东红”猕猴桃替换传统品种,提高了抗病性,将当地种植范围从海拔1300米提高到1600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科院定点帮扶4个贫困县,承担包括青海、新疆和革命老区的50余个扶贫点的科技扶贫任务,累计帮扶2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 中科院通过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转移转化,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0年,中科院物理所的陈春先创办了我国内地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1984年,柳传志与计算所10名职工,用20万元创办了计算机公司,成为今天的联想。 此后,一大批研究所和科研人员在中关村创办企业,一批批高科技企业在这里不断孵化、成长、壮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