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财经要闻 >

“1元股”的意义:抱住价格的“元”,守好市场的“一”

原标题:“1元股”的意义:抱住价格的“元”,守好市场的“一”

编者按:证监会“深改十二条”出炉后,“推动上市公司提升质量”已成为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寻出一条“明路”,离不开各抒己见花满地,更需要真知灼见独一枝。上证报作为证监会指定的法定信息披露媒体,在市场建设和发展中责无旁贷。为沟通有无、凝聚共识,上证报将开设“沪市公司监管锐评”专栏,聚焦沪市公司监管热点,透析市场纷繁现象的本质,传递新视角、新思维、新声音。栏目将走访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和市场机构,共商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大计,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提供讨论基础。专栏拟每周一期,事有大小、论无高低,敬请读者关心指正。

道法自然,抱元守一。“1元股”现象的出现,很好地诠释了资本市场“抱元守一”的道理:举凡各类有效的市场,无不需要抱住价格这个“元”,无不需要守好市场化这个“一”。

上周,沪市两家“1元股”公司分别抛出自救方案,引发广泛关注。上周三晚,*ST华业在股价连续跌破1元的第16个交易日后披露“好消息”,称金宝矿业拟要约收购公司5%的股份,并将参与推进公司破产和解事宜;上周四晚,半年报巨亏155亿元的*ST信威也在股价即将击穿1元“生命线”的当晚,公布将以26亿美元出资设立5G基金。两家公司公告后,交易所立即发函问询。然而,苦苦挣扎的*ST华业还是在“双11”当天跌停,退市已成定局;*ST信威投资计划的合理性和诸多疑点也还有待检验。且不论这些“不死鸟”的后续结局如何,单就如何看待“1元股”本身的意义就值得好好品评。

曾几何时,A股市场中炒新、炒小、炒差风气盛行,各方纷纷呼吁加大退市力度。彼时呼声虽高,实际退市的公司却很少。今年变了样, *ST雏鹰、*ST大控、*ST华信等6公司已确定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退市,市场已经视为常态、安之若素。目前,两市股价在2元以下公司还有74家,其中更有12家公司股价长期徘徊在1.1元以下。公司股价变化的背后,是市场行情的作用、经营质地的变化,还是市场淘汰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1元股”的出现本身,可能就是市场发展中很具有信号意义的现象。

记者系统梳理分析了沪市股价在2元以下的32家公司(以11月8日收盘价计),其中很多都是市场公认的风险公司。32家公司中,20家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大多是常年主业空壳化的公司;9家公司净资产为负,明显资不抵债;20家公司近三年中至少两年扣非后亏损;13家公司因涉嫌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11家公司近三年内因违规被上交所公开谴责及公开认定。归根结底,这些公司股价低迷的背后,是其实际持续经营能力丧失、公司治理积重难返、诸多违规缠身的客观事实,监管机构也多次发出监管函件提示风险。不难看出,这些公司陷入今天的局面,就是投资者用脚投票,对其经营不得法、治理不规范进行市场化筛选的结果。

这样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其实与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抱元守一”关系密切。去年以来,证监会多次强调要敬畏市场、尊重市场,其根本就是在制度安排上,不给予风险公司超出市场之外的辅助、救助待遇。该救的救,该出清的必须出清,这就是市场化的“一”。其背后蕴藏着一个简单却又没有被很多人说破的道理:价格是市场的“元”,是市场主体行为的指挥棒。价格对了,约束才会起作用;只有约束到位了,价格才会真正指导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价格对了,“好”公司和“坏”公司都能获得符合实际价值的价格,质优价高、质劣价低。越来越多的公司会明白“空头支票”没有用,把精力集中到经营的发展和治理的完善上。为了避免再陷入“1元股”的泥潭,热衷于 “高送转”的公司会三思而后行,忙于炒概念、玩噱头的公司也会因经不起检验而有所收敛。投资者为了避免“踩雷”,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会更多关注公司的信息披露,而不再是热衷于击鼓传花的游戏。监管机构也不必夹在中间、左右不是,把该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用价格来引导和约束市场各方,才是颠扑不破的市场规律。

这段时间,新股市场围绕价格之“元”和市场化之“一”,也遇到类似情况。科创板久日新材、昊海生科先后破发;主板渝农商行上市首日即开板,第二天直接跌停;麒盛科技上市第二天开始连续两天跌停,此后连续多日调整。怎么看?一些声音说,破发不好,怪市场、怪供给。然而,这不正说明了市场更加成熟、供给更加通畅,投资者的行为更加理性,在真正用脚投票吗?其实,破与不破,关键在于本身该不该破。如果价格合理,自然不会破;但如果上市公司股价只顾一飞冲天、投资者总要稳赚不赔、中介机构只是做做样子,那么该破还会破。还是那句话,抱住价格的“元”,市场约束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守好市场化的“一”,市场主体才能真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自主决策、自担风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