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体育播报 >

十三岁中国杯帆船赛优质本土IP的全球突围(2)

在中国帆船圈,中国杯扮演着领航者的角色。“单纯引进国际成熟赛事品牌,办完留不下长久的资产,我们以国字头命名帆船赛的初衷,就是想摸索出一条本土办赛模式。”晓昱说。

中国杯从创办伊始,就着手培养自己的赛事管理、执行团队,孵化了帆船培训、赛事直播、赛事组织、赛事媒体等多个专业公司。这些公司承接整个帆船产业链的项目,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并向外输出赛事管理经验。不为办赛而办赛,日常持续推广帆船运动,使得中国杯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经过13届赛事的磨砺,如今的中国杯已然形成一套中国人自己建立、得到世界帆联认可的国际化赛事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办赛模式、口岸通关、帆船登记、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这在国内体育赛事中是非常罕见的。

世界帆船联合会副主席温·斯科特·佩里,4年前和船队第一次参加中国杯,如今再次到来,切身感受到赛事服务、运营组织的全方位进步。更弥足珍贵的是,中国杯不只是赛时几天热闹,非赛期通过帆船旅游、企业帆船拓展训练等商业运作,潜移默化植入帆船文化,培育帆船氛围。

不断当“吃螃蟹的人”,赋予中国杯屹立潮头的地位。帆船观赛一直是个难题,中国杯的举办地远离市区,即便有穿梭巴士,受限于码头的承载量,一届比赛数以万计的现场观众已属不易。2015年中国杯率先实现全程直播,移动终端在线观看,彻底打破了时空界限。中国杯倡导“全家一起去航海”后,不少帆船赛事也追随步伐,“大手拉小手”概念在国内蔚然成风。

这类创新不胜枚举。中国杯某种意义上如同风向标,提出的创意、积攒的口碑,在帆船运动中国化的加速度中,激发着整个生态圈的活力。晓昱表示,中国杯并不惧怕其他赛事的崛起或竞争,更愿意做一个平台,联手帆船圈共同做大蛋糕。

与国内大多数自主品牌赛事一样,中国杯在媒体版权和门票方面收入受限,更多依托于品牌赞助体系。经过多年精耕细作,目前中国杯孵化的一些培训公司已经开始盈利。

在晓昱看来,帆船背后的产业链是最大的富矿,船艇制造维修、码头的建设维护、青少年帆船培训、高端体育旅游等一系列领域亟待开掘。百慕大举办美洲杯投入6410万美元,带来3亿多美元回报。英国小镇考斯平时旅游业收入只有150万英镑,但仅仅帆船周7天收入就达到310万英镑。以此对照,中国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令人期待。

“这十几年来,中国帆船运动发展神速,但因为起点低,与欧美国家依然差距巨大。这意味着追赶需要花很长时间,但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晓昱说。

培育“帆二代”搭建人才金字塔

“帆船伴随我的成长,希望未来某一天,我可以躺在帆船上看到星辰与大海。”如此诗意的话语,出自一名8岁小水手之口。第十三届中国杯,在成年水手御风扬帆的同时,另一个赛场的124名少年水手也在劈波斩浪。

为了培养“帆二代”,中国杯2014年首创青少年公开赛。两年后,开始推广SEED公益计划、帆船进校园等活动。中国杯帆船赛青少年项目负责人伍波涛表示,这是为青少年从单人艇向大帆船运动员过渡搭建成长通道和晋升平台。“我们鼓励更多俱乐部、学校队伍参与中国杯,为中国帆船运动注入新鲜血液,浇灌萌芽,同时完善培训体系,搭建好整个人才金字塔。”

来自南京的采亦宸在本届中国杯青少年OP女子组比赛中“一骑绝尘”夺冠,5轮比赛4轮第一。而在她最初接触帆船时,几次被大风吓哭过,让教练拖上岸。这些困难并没有折损她对帆船的热爱,在南京玄武湖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她从柔弱小女孩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余运动员,真正领悟到坚持的意义。

在青少年中播撒帆船种子,是中国杯一以贯之的理念。一个孩子玩船,能带动一个家庭参与,不仅收获帆船技能,更延展“体育即教育”的理念。这些从小结缘帆船的孩子,长大不一定从事专业竞技,却可以养成帆船爱好,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的团队协作、勇于探索等品质,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如何让孩子们一年四季都能玩船,中国杯花了心思。走进校园开设选修课、第二课堂,开发航海有声读物,编制帆船教材和课程,拍摄动画片,举办训练营……可以预见,这批“帆二代”将成为夯实中国帆船人口的中坚力量。

伍波涛介绍,中国杯与很多学校开展了多年合作,已经形成了学校建队、俱乐部辅助训练的模式,现在已经到了收获阶段。本届比赛,南京外国语学校队、广州贝赛思学校黑贝帆船队均战绩不俗,以学校为单位参与帆船运动未来有望成为主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