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地方新闻 >

“狱中八条”的历史警示

  新华社重庆11月27日电 题:“狱中八条”的历史警示

  新华社记者徐旭忠、张琴、陈国洲

  11月27日是重庆“11·27”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300多名革命志士,在遇害前总结党内存在的问题,向党提出八条建议,这就是后来的“狱中八条”。

  这是革命先烈用鲜血书写的忠诚,也是留给后人求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案之一。

  立于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作风建设入手、打虎拍蝇惩治腐败,扎紧从严治党的制度笼子,党的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重温“狱中八条”,是一次与烈士们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警示。

  革命者用鲜血写下对党的八条建议

  这是烧毁后的渣滓洞全貌(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 摄

  这是一份诞生在黑牢里的报告,是烈士们“最后的嘱托”。

  1948年4月初,重庆的国民党特务以破坏《挺进报》为突破口,抓捕了135人,其中党的县以上干部40人,党在重庆的地下组织几乎全被破坏,甚至牵连到整个四川的地下党组织。由于叛徒出卖以及三次武装斗争的失败,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达300多人。

  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员罗广斌被捕,起初被关进渣滓洞监狱二楼7室,和他以前的领导张国维同处一室。张国维叮嘱罗广斌要注意搜集情况,征求意见,总结经验,有朝一日向党报告。

  由此,一场总结经验教训的“大讨论”在黑牢里秘密展开。从事“狱中八条”文献研究的重庆市委党校教师王婧说,1949年1月17日,江姐(江竹筠)口头拟了一份讨论大纲:“一、被捕前的总结;二、被捕后的案情应付;三、狱中的学习。”这也成为日后“狱中八条”形成的基础。

  1949年2月,罗广斌被转押到白公馆。他与同室难友、曾任沙磁区学运特支书记的刘国鋕,曾任重庆北区工委委员的王朴以及曾任《挺进报》特支书记的陈然等,进行过多次深入讨论。狱中意见在此逐渐完善、成熟。

  “罗广斌在白公馆、渣滓洞都被关过,利用放风等机会和大家交换意见,可以说,‘狱中八条’是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的集体意见,反映了最真实的斗争情况。”重庆市委党校教授张新华说。

  1949年11月27日,阴雨绵绵。革命者们甚至都能听到江对岸解放重庆的隆隆炮声,然而,敌人最后的疯狂也开始了,前后300多名革命者倒在敌人的枪下。

  当渣滓洞大屠杀的火焰还在燃烧之际,罗广斌和尚未被杀害的10多位狱友,趁敌人疏于看守之机,冒死冲出白公馆蛰伏乡间,3天之后迎来重庆解放。

  为了执行难友们的嘱托,脱险后的罗广斌每天奋笔疾书,凭借记忆整理出同志们在狱中提出的意见。1949年12月25日,即重庆解放后的第25天,罗广斌写成了《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上报给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朱军说,报告有七个部分,现存第一、二、三、七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大部,而第五、六部分已经遗失。总数约3万字,现存2万多字,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当时地下斗争、监狱斗争的艰难历程,党组织遭受大破坏带来的惨痛教训和烈士们的崇高精神风貌。“狱中八条”由报告的第七部分“狱中意见”提炼而成,共八条3000余字,是报告的核心和精华。

  1989年,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胡康民在重庆市档案馆找到了这份报告,并加以整理和挖掘,这就是现在为人熟知的“狱中八条”。朱军说,“狱中八条”是一份珍贵的党史资料、一份厚重的党性教材、一份沉甸甸的政治嘱托,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八条建议警示深刻发人深省

  11月20日,观众在重庆红岩魂陈列馆参观。新华社发(范芊芊 摄)

  70年后的今天,重温“狱中八条”,像是一次与烈士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八条建议对今天的共产党人依然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