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地方新闻 >

半城山色半城湖 山水宜居魅无穷(2)

  拥有3000多年冶炼史、100多年工业发展史的黄石,在收获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因长期采矿,许多山体疤痕累累、植被全无,一年四季尘土飞扬,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隐患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

  近年来,黄石加大了垦荒植绿、生态修复的力度,针对全市400多处工矿废弃地,先后投资12.9亿元,推动矿区生态修复。

  对108万平方米的“亚洲第一天坑”,通过景观设计来恢复矿山自然生态,种植刺槐等树种30多万株,使工矿废弃地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基地,涅槃重生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在黄荆山北麓,14处开山塘口通过全方位综合修复治理,复绿总面积765亩,绿化覆盖率达到82.6%。国家有关部门对生态修复治理效果给予高度肯定,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外国专家实地考察给予高度称赞。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园则园、宜渔则渔”,作为湖北省当时唯一的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城市,黄石并不因循守旧、拘泥形式。

  2014年,黄石借创建“森林城市”之机启动实施“绿满黄石”行动。2017年又启动实施精准灭荒工程。一时间,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成为广大市民的新时尚。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3%,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以黄石省级园博园、柯尔山白马山公园、磁湖湿地公园、大冶东港公园、阳新莲花湖公园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公园相继建成,新增公园绿地面积5404亩。建设国家登山健身步道229.73公里,城市休闲绿道98.12公里。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3平方米,城市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一系列“组合拳”让黄石的城市绿肺生态功能更加凸显,“推窗见绿”“家门口就是公园”,黄石人的幸福感大幅提升。

鸟瞰黄石“半城山色半城湖”。新华网发 黄文瑞摄

  产业转型 推动“绿色发展”

  “青铜之都”“矿冶之城”“钢铁摇篮”“水泥之乡”……历经岁月的消耗,黄石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

  生态立市,必须实现绿色转型。而绿色转型,关键是产业转型。

  近年来,在关停数百家污染企业的同时,黄石累计投资600多亿元引导和支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将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第一源动力,让传统产业的“老树”在改造升级中萌发“新芽”。

  通过实施产品信息技术革新,新冶钢生产的特钢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和“嫦娥”工程,企业特钢生产能力、实现利润、吨钢利润均位列全国第3位。

  “百年老店”华新水泥公司,通过协同化技术将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城市垃圾、工业废物等成为水泥窑的替代燃料原料,将环保打造成了王牌,甚至把分公司开到了海外。

  与此同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在黄石不断培育壮大,黄石成为国内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

  传统产业在改造升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工业污染源的控制。

  新冶钢公司,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大部分循环使用,另一部分则排放到一个池塘,让池塘中游弋的黑天鹅担当污水是否达标的监测员。

  在黄石东贝园区的污水池,经过循环处理后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悠游嬉戏,在周边水生植物的掩映下,成了一道“花港观鱼”的靓丽风景。实际上,这里的金鱼主要是为了监测污水处理后的水质。

  今年4月22日,黄石成功获批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桂冠也相继被黄石摘得。在黄石,铜草花依然盛放,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留下的累累伤痕正在愈合,青铜故里的未来切实可期。

  2018年,黄石首次实现人口净流入新增超2万人,是全省仅有的3个人口正增长城市之一。这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除了说明黄石经济发展的热度吸引更多人就业外,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有颜值和魅力的黄石,有了更多吸引人才的底气。

  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蓝天入画图。一幅美轮美奂的生态画卷,正在黄石这片千年矿冶之地徐徐展开。

  相关报道:

  千年炉火照古今 先进制造谱新篇——聚焦黄石高质量发展之产业篇

  厚重底蕴巧传承 创新创造添活力——聚焦黄石高质量发展之创新篇

  铁水公空一体化 现代港口通九州——聚焦黄石高质量发展之功能篇

  工业文明遗产丰 文化名城绽异彩——聚焦黄石高质量发展之文旅篇

图集

+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