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丛林劲旅在没有丛林的高原如何作战
时间:2019-12-02 15:0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第13集团军着眼实战提升高原训练“陌生系数” 山地丛林劲旅勇闯昆仑高原 该集团军某团高炮分队对空中目标实施火力打击。 钟德强 摄 遭“敌”卫星侦察,空中火力打击,强电磁干扰……初秋时节,第13集团军机关和所属部队赴海拔4000多米的昆仑山腹地开展实战化训练。从平原盆地到雪域高原,从嘉陵江畔到三江源头,部队千里机动始终烽火相随、硝烟弥漫。该集团军领导介绍,这是他们整建制进行的海拔跨度最大、机动距离最远的一次实战化兵力投送,旨在提升部队高原高寒地区作战能力。 该集团军之前隶属于原成都军区,是山地丛林作战的拳头力量。随着新的领导指挥体制建立,他们转隶西部战区陆军。西部战区陆军党委在筹划年度演训任务中认为,按照全域作战要求锤炼部队实战能力,就要坚持仗在哪里打、兵在哪里练。基于此,该集团军转隶后的野外驻训“第一课”,就设在了他们从未涉足过的昆仑山腹地。该集团军领导说:“战争,不会发生在你熟悉的地域,什么样复杂环境都能遇到,推进实战化训练,就要提升训练的‘陌生系数’。” 记者跟随采访看到,刚上军列,各种考验便接踵而至。满载人员装备的军列一站直达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导调组不安排中途补给休整,检验部队的耐力和速度。此外,他们还随机导调“蓝军”进行围追堵截,锤炼官兵“走打吃住藏”的能力。一次,列车短暂经停高原荒漠上,某团警戒人员加强了对空警戒,却放松了对地侦察,结果被潜伏在沙土中的“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整个机动途中,他们遇“敌”达30多次,近半数课目都是在夜间展开。 海拔不断攀升,氧气越来越稀薄。无依托自主式保障是官兵面临的又一个“拦路虎”。军需供给,从零开始构建补给链;高原防病,一批新式携行装备配属到单兵……军需助理周源洪对此深有感触:“以往外训机动途中轻车熟路的保障模式已不适应新的体制和陌生环境,都需要重新积累经验值、健全保障链。” 烽火燃天路,兵阵动若弦。记者看到,大部队刚刚走下军列,通过摩托化、空中输送的官兵也同步抵达。依托指挥方舱搭建的“中军帐”内键盘声声、指令交错,来自西部战区陆军、该集团军、空军某师的指挥员联合办公、联合指挥,人员与重型装备迅速实现有效对接。该集团军司令部领导介绍,部队此次奔赴高原,“一口气”闯过江畔峡谷、雪山隘口、大漠戈壁,先后克服人体机能下降、武器装备性能不足等多个机动难题。到达预定地域不到3天,所属部队均成功进行实弹射击。 观训快评 以打仗姿态写好改革答卷 ■周 猛 历史的天空浩瀚无垠,摘星揽月的天梯,从来留给勇于攀登的变革者。时代的长河奔涌浩荡,最晶莹的浪花,总是属于那些奋楫中流的弄潮儿。 面对改革这场时代大考,我们应以怎样的姿态应试赶考?第13集团军将转隶后首次驻训放在从未涉足的雪域高原,将答卷写在了昼夜兼程的征途上,写在了风雪砥砺的练兵场,写在了自我加压的一场场考验中。他们的实践启示我们,面对改革,只有凝神聚力抓备战谋打赢,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 生命有禁区,打赢无盲区。巍巍昆仑,始终代表着一种高度、一种挑战、一种召唤。一支支雄师劲旅从平原盆地挺进莽莽昆仑,跨越的不仅仅是海拔的高度、地域的界限、环境的局限,更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嬗变、作战理念的更新、实战能力的跃升。 无限风光在险峰,实战化训练亦是如此。让我们听从使命的召唤,不畏艰险、挑战极限、勇攀高峰、不断超越,在最复杂、最恶劣的环境中淬火砺练,努力缩短校场与战场的“高度差”,以实战能力的提升迎接改革考验、推动改革实践。 (《解放军报》2016年09月19日 0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