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心义举 为大众解经(2)
时间:2019-12-03 16:3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流沙河小时候喜读《福尔摩斯探案》,读得入迷,就想做个侦探,专破世间疑案。上高中的流沙河,偶遇一套蓝封面的侦探小说丛书,一本接一本借来读完,更想做侦探了。他自嘲道:“这是因为我这个人从小体弱多病,嬉闹扑打不行,所以退而耽于梦想。其实自己胆小口吃,交朋友都困难,哪能是做侦探的坯子,十足妄想可笑而已。”现实中的流沙河没有成为警匪片里的侦探,倒成了文字侦探。每天独坐书房窗前,俯身大案桌上,感觉很不错,“一个人总要选择一件他自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才觉得没有白活。我就是文字学的福尔摩斯了。读者看我怎么破案,我便洋洋自得,有成就感。心情一舒畅,就延年益寿,比吃啥补药都强。这样说来,我倒该感谢亲爱的读者。” 在《就是那一只蟋蟀》中,流沙河吟诵过的《古诗十九首》,在他之后诠释经典的工作中,也是他重点研读的对象。在此,学者流沙河和诗人流沙河,形成一个奇妙的呼应。从诗人到学者,从作家到文人,晚年流沙河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满意的,“白鱼又名蠹鱼,蛀书虫也。劳我一生,博得书虫之名。前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记者 张杰) 川报情缘先生曾在川西日报工作 2018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曾推出“寻找天府十大文化地标”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推荐各自心目中的文化地标,流沙河力荐川报集团所在的红星路二段70号应该入选。 作为一名对成都历史文化有多年精深研究的学者,流沙河先生详细谈到他推荐“红星路二段70号”有资格成为“天府文化地标”的理由,“既有历史传统之根,又有现代文化馨香。” 流沙河曾向记者介绍,清代成都的布政使署所在地就是现在的红星路二段70号,四川传媒大厦所在地。他解释说,布政使署,功能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民政厅。沙河老师阅读广博,对这一带的地理历史掌故非常熟悉。 上世纪50年代,沙河老师曾在川西日报工作。1950年10月至1952年间,他在四川日报的大院内工作了一年多时间,那时流沙河除了编稿,还会写小说在《川西农民报》连载,显示出过人才华,直到1952年,他被调到省文联工作。(记者 杨帆) 他为本报题写“光影三十年” 华西都市报自创刊以来,有过许多机会采访流沙河先生,每每得到先生态度诚恳的接待。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他皆是知无不言,其渊博的学识和真挚的性情在一则则报道中彰显。 近年,流沙河先生身体状况不佳,仍多次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虽然身体瘦弱,嗓音细微,但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仍然带着他最饱满的精神状态。 2008年12月22日,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华西都市报推出“光影三十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特刊”,有幸得到流沙河先生的亲笔题词。 2018年7月,在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的“口述历史”栏目,流沙河先生从布衣文人到芙蓉秋梦,娓娓讲述了他的前世今生和诗文梦想,也成为华西都市报最珍贵的采访之一。(记者 薛维睿) 名家追忆魏明伦:沙河兄非常超脱很有成就 得知老友离世,“巴蜀鬼才”魏明伦难过不已,“流沙河和我之间的渊源,是从1957年开始的,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 当年,流沙河因其托物言志的《草木篇》遭受“劫难”,魏明伦专门写杂文为其抱不平,后又向《文汇报》写了篇“不平则鸣”的短文。魏明伦说,这件事后被流沙河知晓。“他也曾经支持我,我们俩算是多年的‘患难’朋友,我没到成都之前就经常来往。”魏明伦最后一次见到流沙河,是今年6月份,“我们在他家里长谈,聊些岁月感慨。” “几月前,沙兄已很衰弱。”魏明伦说,“他成名很早,也遭受过很大劫难,但跟很多人不同的是,从改革开放之后,他就非常超脱,而且很有成就。他以前是诗人,后来转为学者,专门研究文字、古典文学,研究庄子,每个月坚持去讲座……他没有‘吃老本’,他有新的文化成就,有独特成就,改革开放后这四十年他没有白活。” 阿来:“我是老先生的读者,读过他全部作品” 11月23日,流沙河先生去世的消息,让全国文学圈尤其是四川诗人作家圈陷入缅怀的情绪之中。 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在电话中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回忆了他关于流沙河先生的往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