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推动婺源农民生活方式发生新变化(2)
时间:2019-12-04 10: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的居民在晾晒谷物(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摄 从篁岭古村搬下山的村民中有近200人被景区返聘,从事和旅游相关的工作。像曹细香这样的妇女每天向游客展示当年的生活场景,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晒秋大妈”。 “以前山上缺水少电,上山下山要走很长的山路。如今老家成了景区,我们成了‘上班族’,还有工资领。”曹细香说,“游客都说我们是幸福的‘模特’嘞。” 在距篁岭70公里的察关村,村民詹有社牵着牛走过老樟树下的拱桥。如今,养牛对他而言不是为了耕地,而是“表演”。 婺源县的詹有社牵牛行走在路上,供游客拍照(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摄 在桥头不远处,72岁的台北摄影学会理事周李隆德带着14名摄影爱好者,正在拍摄詹有社牵牛的画面。 “过去的15年里,我每年至少来两次婺源。这里保留了古村的原汁原味,是我们最想寻找的‘味道’。”周李隆德说。 曾经的农活,现在的“绝活”,淳朴的村民成了诗意乡村的别样“模特”。 这是2016年12月17日乡村摄影师曹加祥拍摄的篁岭村影像。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摄(翻拍照片) 民宿店主:乡村振兴让景美人更美 山脚下,移民搬迁的篁岭新村,一栋栋乡间小楼鳞次栉比、干净整洁,民宿、商铺等开了近百家。 以旅带农,村民富了起来。“2014年景区接待游客12万人次,到2019年,仅‘十一’黄金周就接待了12万人次,全年游客量预计突破140万人次。”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说。 11月6日,乡村摄影师曹加祥在篁岭村采风。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摄 “村里发展好了,游客多了,我也不想在外漂泊了,2014年就回乡经营起民宿。”45岁的村民曹松钦说,通过提升服务品质,线上线下发力,今年纯收入预计突破20万元。 据婺源县统计,篁岭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升为2018年的4.5万元。 以农促旅,实现共同发展。在景区门口,一些民宿店主排着长队招揽游客,秩序井然。 这是一张拼版图片:上图为2010年7月4日曹加祥拍摄的篁岭村影像;下图为2019年11月10日曹加祥拍摄的篁岭村影像。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