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平泉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纪实
时间:2019-12-05 08:1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北方也能种火龙果?11月26日,在河北省平泉市采访时,科技日报记者的这个“问号”被拉直了——中国北方火龙果产业示范园区2万余平方米的高标准大棚里,一条条碧绿的枝干从一米来高的架子上垂下来,一颗颗红色的果实点缀其间…… “火龙果一次种植受益25年,是扶贫的好产业。”园区负责人林大龙介绍,在市委、市政府产业扶贫的好政策下,他们用科技手段在“南果北种”上作出了有益探索,并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7年底,平泉市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但两年来,他们不松劲、不懈怠,坚持“脱贫不松劲、摘帽不摘责”,用创新助推产业发展,让百姓长期稳定增收致富。 从“政府管”到“产业管” 邹德富个子不高,一说话就笑。但4年前的他可不是这样,走路低着头,见人绕着走。由于贫困,妻子带着孩子离开,备受打击的他几乎放弃了生活的希望。然而通过市里派来的扶贫干部的帮扶,邹德富开始种植食用菌,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9年纯收入更是达到18万元。 邹德富的脱贫要归功于平泉市近年来探索并实践的“三零”精准扶贫模式,即按照“园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思路,推进扶贫产业园区建设,让贫困户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2016年,作为贫困户的他在附近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免费租赁了两个菌棚,实现了零成本投入和零距离就业。 那么,什么是零风险经营呢?在绿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园区,负责人高文秀介绍,贫困户领养领种食用菌,只用干通风、浇水和采菇等低风险工作。园区负责菌棒生产、技术管制和产品销售等环节,进行全产业链的“技术包办”。 “我什么都不用管,只要专心生产就行。”邹德富说,如今自己已经租赁了6个菌棚,并雇用了3个工人,当起了小老板。 平泉市委书记董正国说:“为了真正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最理想的状态是逐步由‘政府管’变成‘产业管’,通过让产业造血、园区输血、资金活血,让贫困户个个有事做、家家有活干、生活更富裕。‘三零’模式就是建立防贫减贫长效机制的一个有益探索。” 提升群众“自我造血”能力 都说“人过四十不学艺”。由于贫困,47岁的邹德富小学都没毕业,但如今只要一有时间,他都会津津有味地读起食用菌种植书籍,并定期参加园区组织的技术培训。 “现在我手头宽裕了不少,可也不能就这么靠政策‘养着’,得多学点技术。现在还年轻,我要大干一场。”他笑着说。 对此,平泉市市长曹佐金说:“我们实施了全民素质提升、全民致富、全民健康‘三大工程’,从素质、产业和健康三个方面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脱贫能致富。全民素质提升工程重在‘志智双扶’,要让老百姓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具体就是要扶思想观念、扶自我发展技能、扶科学文化等素质,让老百姓有一个想致富、能致富的好头脑,这是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的基础。” 邹德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在河沟子村尚泽果业园区,记者见到了负责人、市里的科技特派员张宇明。 为帮助周边群众走上致富路,张宇明一方面按照“三零”模式,吸纳贫困户种植果树,一方面邀请专家到园区进行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果品贮藏、加工、销售、育苗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使他们成为懂技术、会管理、能营销的新式农民。 近年来,为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平泉市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分期分批组织食用菌种植、设施菜栽植、果树管理等培训班,培训农民3万人次以上,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让脱贫工作坚实前行 食用菌是平泉的一张亮丽名片——产业综合实力全国第一,从业人数已达3万多户、12万多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来自食用菌。 这靠的是科技的力量。 科技特派员梁希才是平泉市食用菌行业的领军人物。从1983年投资1000元成功搞起500袋平菇试验开始,梁希才一方面带领群众致富,一方面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食用菌新品种30多个。 1999年,他创办了平泉市食用菌研究会,建立了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完整的科研产业链,对平泉市食用菌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了70%。 如今,平泉市已建有李玉院士工作站,形成集科技研发、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物流、品牌打造等为一体的食用菌全产业链条。 不仅食用菌,其他产业也在依靠科技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