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乡镇点了菜,群众不动筷”(一线行走)
时间:2019-12-05 17:3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为民办事不能大包大揽,必须引导群众参与,通过提高参与度来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
“它‘吃’下的是生活垃圾,‘吐’出的却是有机肥料。”在江苏徐州铜山区棠张镇铁营村,技术人员指着垃圾生化处理设备笑着说。 别看棠张镇现在垃圾分类搞得有声有色,起初却并不顺利。有的村干部担心推行垃圾分类会增加管理难度,一些村民也说,“分类投放,岂不是多此一举?”直到开了协商会,这件事才有了进展。 今年5月,棠张镇召开垃圾分类协商会。召集人刚介绍完主题,大家就七嘴八舌议论起来:“这么麻烦,村民愿意吗?”“增加的投入,怎么办?”等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后,率先试点垃圾分类的沙庄村村支书吴学允现身说法:“其实没那么难,只要充分考虑大家的需求和方便,都会支持的。”“厨余垃圾经过集中处理能变成有机肥,还能增加经济效益。”镇环卫所负责人说。经过分歧、辩论、协商,大家逐渐形成了共识。认识一致了,推动起来就不难了。 什么是共建共治共享?有村民说,“说白了就是大伙儿的事大伙儿一起操心。”在基层工作,大家对公共事务意见不一是常有的事,如果一味推行,难免会适得其反,重要是如何调动大家共同参与,“一起操心”。 其实,在棠张镇开这次协商会前,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协商什么?谁来协商? 镇党委认为,如果只是协商个别群众关心的事情,只找部分人协商,最后得出的结论也可能只是个别人满意,很容易导致“乡镇点了菜,群众不动筷”。只有聚焦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让人们更广泛地参与进来,形成的共识才能更全面、更符合实际,才会赢得支持。 就拿这次垃圾分类协商来说,参与协商的人有村里的种养大户、“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还有村干部和普通村民,方方面面的诉求都摆在桌面上讲。“协商过程中镇党委没有事先定调,让老百姓‘愿说话’‘敢说话’‘说心里话’,充分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镇党委书记郭华良介绍。 有了共识才能形成合力。目前,这种通过协商解决群众身边难题的做法,已成为徐州在基层治理上的创新经验。 把群众的小事办好了就是大事。为民办事不能大包大揽,必须引导群众参与,通过提高参与度来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对共识的达成,不能光靠上面“说了算”,还要通过协商,让群众切身感受到“说得对”,认识到“能干好”。唯有如此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才能凝心聚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作者为徐州日报记者) 栏目投稿邮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05日 11 版) (责编:曹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