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牢记不忘科技报国为民(2)
时间:2019-12-05 23:4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四年多前,中国工程院决定对口云南普洱澜沧县开展脱贫攻坚,并召集在滇院士商议由谁来领头挑这一重任。时年60岁的朱有勇,环顾四周后说:“我最年轻,我来干!” 随后,朱有勇院士颠簸600公里,扑进了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拉祜族群众脱贫攻坚一线,每年100多天待在村里。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跟老乡的语言不能沟通,他就从头学习拉祜语;老乡不知道怎么脱贫,他就不厌其烦地走家串户拉家常,和他们交朋友。 “那段时间,他白天在田间观察记录,晚上召集大家讨论研究,目的就一个,找准当地最适合的种植项目。”澜沧扶贫项目组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朱书生说。 按照“推广一批创新技术、培养一批乡土人才、示范一批技术样板、培引一批扶贫企业、促进一批村寨脱贫”的路径,他主导的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很快见成效,最高亩产为4.7吨,平均亩产3.3吨,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可收入9000多元。行动胜于语音,“种一亩即可脱贫,种三亩可奔小康。”拉祜群众纷纷跟进,科技示范初战告捷。 2016年,朱有勇带领的团队,又在竹塘乡的松林下开辟了有机三七试验示范种植基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种品质三七。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户出租林地、参与种植,当年户均收入达2万余元,实现当年脱贫。 2017年,他们又扩大试验规模,开展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试验示范种植1025亩;2018年推广种植6280亩,2019年实施1万亩……林下有机三七已成为澜沧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 “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是朱有勇在澜沧山林大地上的全新教学模式,他还把全国各地的农业工程院士请到澜沧,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院士小院”,就是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学员;学员学成结业,可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带回家乡推广,变成一颗颗脱贫致富的“金种子”。到目前为止,工作站已培养近1500名乡土人才,正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四年多过去了,澜沧县竹塘乡的路宽了平了,房子新了,田地绿了,人们脸上的笑意多了。“我承诺过,要把贫困山区的农民带富。蹲在农村当个农民,带着农民脱贫致富,心里很高兴、很有意义,也很欣慰。”朱有勇说。(记者 赵汉斌) (责编:刘璐(实习生)、王欲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