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村如今绿富美(人民眼·村庄里的70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3)
时间:2019-06-03 11: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细雨成阴 点击:次
屋外人心事重重,屋里人又何尝不是辗转反侧?杜兴荣终究是软了心。3月19日一早,张宝金前脚刚进入会议室,杜兴荣后脚就揣着一个小布包袱跟了进来。“这是一万三千元!”杜兴荣眼里噙着泪水,“你们可得好好干!家里连个子儿都不剩,全拿出来了。” 支书带了头,大伙跟着来。时任村主任解福明扣下了给儿子办婚礼用的3000元,于宪臣也东拼西凑拿出3000元……小木农具加工厂就此开张。 这一遭,元宝人赶上趟了。一头挨着原料,一头瞄准需求旺盛的农具市场,生意好不红火! 1987年,已攒下6万元的元宝村谋划上马规模更大、产值更高的筷子厂。一算账,差54万元! 咋办?老办法——集资!但这回,光靠党员可不够。 英雄帖发出,村两委成员却忐忑不安:钱不到位,筷子厂就得黄。 “村两委办事没私心、干事有能力。这钱交得安心!”陈广仁拿出自己攒的2000元,还找远在外地的姐姐借了8000元,凑整一万元入了股。 大出村两委的意料,短短10天,一批像陈广仁这样的村民就把在丰收中积攒的家底亮了出来,54万元妥妥到位。 几十年来,元宝人赚过大钱。卫生筷子行销日本,厂子办到了俄罗斯;进军铅笔行业,迅速占据国内市场,还出口德国、韩国。 元宝人也吃过大亏。因为淳朴,被人一番忽悠,骗走几百万双卫生筷子;因为不了解市场的波谲云诡,盲目扩大生产,不断增加的库存险些让稚嫩的筷子厂夭折……生意总有起落,但无论是赚是赔,在闯荡市场中,村两委带领村民致富的脚步愈发坚定。 1995年,当元宝村第一家铅笔厂投产时,压在胸口多年的27万元贷款也终于还清了;1997年,元宝村资产突破1亿元。 “几十年后,埋在山里的钱,就成了一片绿色海洋、一座金山银山” 集体的利大家享,集体的利也要后代享,村两委看得长远,大把的钱埋进荒山、流进河里,属于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正在蓬勃生长 村北秃山,要栽万亩树? 2002年,眼瞅着村两委要将大把的钱埋进山里,村民们并不理解。 “荒了那么多年都好好的。何必去栽树?”“赚了那么多钱,得趁热打铁把村办企业搞大,种啥树呀!”…… “不治山,总有一天泥沙会祸害山脚下的田。”以张宝金为班长的村两委看得远、算大账,“栽树治山,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短期投入是不少,但长远看,树能增值,林下发展空间也大着哩!几十年后,埋在山里的钱,就成了一片绿色海洋、一座金山银山。” 全村总动员,向荒山进发。 “干部带头,我们跟着上!”曾在筷子厂工作的村民张海香告诉记者,当年村里工厂的工人都响应号召,义务上山种树,“早6点上山,晚6点下山。中午白水就着饼,吃完接着干。” 第一年赶上大旱。土不潮,树不牢。 第二年,继续买苗继续栽。 第三年,树根子终于把住了土。万亩杨树松树混交林,迎着暴风骤雨倔强生长! 不消几十年,一座“金山银山”将挺立在人们眼前。 当年随大溜的村民施老四,现在上山比谁都勤。10多年前,从村里承包林地只要220元一亩时,他无动于衷;2017年,他却用3000元一亩的价格,从别人手上转包来承包期已近半的210亩林地。 施老四自有盘算:经济林成材可以伐,林下财富也不差。 2018年春天,他在林中栽下3000株红松苗,“3年后就能嫁接,5年就能结松塔。一个塔4元钱,一棵树少说能结十来个!这林子,我的儿孙都能从中享福!” 集体的财富在增长,个人的腰包在鼓胀。多年来,在集体与个人之间、在眼前与长远之间,元宝村两委看得明白、想得透彻:既要集体富起来,也要让个人活力充分释放,实现共同富裕;既要现在享福,也给子孙留财富,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