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财经要闻 >

制造业名城迈向创新型城市

原标题:制造业名城迈向创新型城市

  日前,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举行,29名中外院士、300余位中外科研院所和高校代表、200余位知名企业和金融单位代表等共赴这场“科技之约”。

  工业是常州的立市之本,20世纪80年代,常州创造了“工业明星城市”的辉煌。站在转型升级的风口,本地高校、人才、科技资源不足的短板逐步显现,广大企业渴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脱胎换骨”。

  2006年以来,循着“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思路,常州带着本土企业到全国的大院大所找技术、找人才,开启了科技创新的“长征之路”。

  一条从制造业名城向创新名城的升级之路

  展洽会开幕式上,69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涉及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新医药及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高新产业领域。

  每年的展洽会已成为常州展示“科技长征”成果的重要窗口。新闻发布会上,常州市副市长梁一波介绍,14年来,常州已带领1000多家企业走出去,累计邀请国内外专家8800多人,展示最新科技成果5万多项,发布企业创新需求5400多项,直接促成2000多个创新合作项目落户常州。

  纳恩博、遨博智能、天峋无人机3家公司都是通过“科技长征”落户常州,其创始人都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魏洪兴是遨博智能董事长、北航教授,在他的带领下,遨博智能从三五个人、几台电脑起步,到建设年产5万台协作机器人研发、生产和运营基地,仅用了3年时间,研发的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家居制造等多个行业领域。

  以“店小二”姿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常州打出“拨、贷、保、投”组合拳,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3.0版),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构建网上科技服务平台,实现供需双方的快速对接。

  目前,常州累计引进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0多家;建成46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和83家博士后工作站,引进2000多个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直接带动引进3800多项专利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借力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常州在石墨烯、光伏组件、机器人等众多领域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100多种工业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涌现出200多家“隐形冠军”。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位列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综合排名第8位,常州,这座制造业名城已悄然实现了向创新名城的跨越升级。

  一个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朋友圈”

  2008年,江苏与以色列签署《关于民营企业产业研究和开发的合作协议》,常州率先与以色列相关机构布局开展高技术产业合作。

  2015年1月,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揭牌,这是两国政府共建的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创新合作示范园区。在常州市委书记汪泉看来,牵手“创新国度”以色列,将打破传统的招引思维,实现“创新机制示范、创新要素融通、创新合作引领、创新经济带动”的目标。

  目前,国内中以合作园区已经超过200个,但是大多数园区合作主要还是以项目引入、招商引资为主。中以常州创新园不仅有两国政府共同发布的“共建计划”,还在以色列创新署设有联合办公室,深度挖掘创新资源。同时,园区还探索了“资本+市场+并购通道”的投资并购模式、搭建了线上线下交互的国际技术转移投资平台、设立了以色列高级专家库,夯实了合作创新的基石。

  得益于优沃的发展土壤,位于常州的江苏诺瑞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以色列艾利姆共同研发了世界唯一覆膜的尿路支架系统,开发了输尿管支架URS等四款产品。去年5月,公司获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形成了7项世界发明专利。

  截至目前,中以常州创新园已集聚以色列及中以合作企业81家,还形成了一个超过6000多家以色列创新企业的数据库,建成了完备的技术转移体系,促成技术转移项目超过100个。而伴随着中德创新中心、中瑞产业合作园、中芬绿色创新中心等国际合作基地的纷纷落户,常州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朋友圈”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一场制造业创新模式的深度变革

  融资难,是中小微企业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常州,却是另外一幅情景。一套以工业生产数据为征信依据、致力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大数据系统,唤醒沉睡的工业大数据,秒变生产“现金流”。2016年末,首创工业征信模型的常州天正工业上线“工业大数据金融服务平台”,已累计协助1200多家客户融资,获得各类金融服务总额超过8亿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