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应成为开放高地(开放谈)
时间:2019-12-10 12:3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1990年10月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后更名为郑州商品交易所)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经过近30年发展,中国四大期货交易所已基本覆盖了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的主要品种。 2019年是中国期货市场“井喷年”,尤其是期货品种上市步伐加快。前11个月上市了包括红枣、20号胶、尿素、粳米期货在内的6个商品期货和天胶、棉花、玉米3个商品期权,12月还将有纯碱期货以及PTA、甲醇、铁矿石、黄金期权等5个品种上市,2019年新品种上市数量将达14个,为我国期货市场历年之最。预计到今年12月底,中国期货市场上市品种数量将达到75个,初步形成了商品金融、期货期权、场内场外、境内境外协同发展的局面。 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期货市场对外开放逐步开始推进。2018年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并全面引入境外交易者,这是中国首个国际化商品期货品种。此后,铁矿石、PTA和20号胶相继作为特定品种向国际投资者开放交易,特定品种对外开放的路径基本成型。 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相比现货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还比较滞后。 首先,从大宗商品市场来看,中国诸多矿产品、能源、工业原材料及农产品的进口和消费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却缺乏定价权和话语权,相关商品期货品种虽在国内市场挂牌交易,但由于缺乏国际投资者的广泛参与,我们的期货价格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其次,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存在类似情况。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加速推进,“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越来越受到境外机构和国际资本的青睐,尤其是放开QFII/RQFII额度限制、取消外资持有证券基金期货公司持股比例限制等政策陆续落地实施,外资进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障碍越来越少,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然而,由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且交易品种单一,再加上境外投资者尚未获批参与中国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使得境外机构和国际资本缺乏风险管理的必要工具,这严重影响外资在中国境内的投融资活动。 无论是从商品期货定价权还是商品期货服务于实体企业风险管理(锁定成本),抑或是从金融期货作为外资进入及风险管理的工具来看,为了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金服务国内实体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尤其是要加大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将其打造成对外开放高地。 未来,应考虑加快成熟品种的国际化,广泛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完善基本制度安排,在规则、监管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这将有利于增强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定价影响力,改善国内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并让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高水平、高质量对外开放。 (作者为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责编:杨光宇、曹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