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军事直击 >

宁夏驻军助力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生态建设记事

  新华社银川9月26日电  题:红寺堡的绿色屏障——宁夏驻军助力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生态建设记事

  新华社记者李清华、杨庆民、琚振华

  中秋时节,一场秋雨过后的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一派丰收景象。蓝天白云下,葡萄熟了、枸杞熟了、玉米熟了、豆子熟了……

  临近中午,和兴村村民何飞正在葡萄地里忙碌着,好让这些马上要被收获的果实得到更充足的阳光。头戴白色遮阳帽的何飞与很多村民一样皮肤黝黑,他蹲在地里摘掉葡萄串旁边的叶子,并不时起身赶走几只偷吃的麻雀。

  他的家就在距葡萄地不到10米的地方。有着三间红色砖房的院子里,宝石般的红枣挂满枝头。何飞的妻子正在厨房准备午饭。

  说到自己的收入,何飞直起身来,略显腼腆地告诉记者:“12亩梅鹿辄品种葡萄每年收入在5万多元,我是动物防疫员,一年也有1万多元。在村里属于中等水平,一家五口够用了。”

  同行的吴忠市红寺堡区林业局产业办主任王青山问何飞有没有存款,何飞爽快地回答:“有一些,给孩子们留着上学用。钱虽不多,但供他们上大学没问题。”

  1999年,28岁的何飞作为西海固地区首批移民来到红寺堡。20年间,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主要靠耕种粮食作物到如今主要靠种植经济作物,从最初的贫困单身汉到收入稳定、略有盈余的新农民,他和家人过上了移民之初想要的生活。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孩子们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何飞目前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他的子女将来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20年前,何飞首次踏上这块土地时,红寺堡还是一片荒芜。“现在看到的成排成行的防护林,都是部队官兵和我们共同建起来的。可以说,红寺堡的每一块土地上,都有部队官兵种的树。”2001年从部队转业的王青山说起红寺堡的沧桑巨变,充满了对宁夏驻军部队官兵的感激之情。

  “没有防护林,就没有现在葡萄和枸杞产业。”王青山告诉记者,自2007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葡萄和枸杞以来,红寺堡区目前葡萄园和枸杞园分别达10.6万亩和5.16万亩,落地在建的葡萄酒庄有28个,投入使用的13个,年生产加工能力达5万吨。

  “2005年以前的环境是不可能种植葡萄和枸杞的。风沙大,干旱,一年沙尘暴就要刮很多次。而一次强烈的沙尘暴对农业的损害是致命的。”王青山说,过去这个地方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生态环境很恶劣。

  西海固群众移民初期,当地除了一些抗旱的低矮灌木外,一棵树的影子都找不到。王青山还拿出过去的照片给记者看,春日里的红寺堡土地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野草和灌木之外,就是裸露的戈壁滩。

  1999年3月始,宁夏军区连续19年不间断组织驻宁部队和武警宁夏总队官兵18万人次,累计挖树坑28.7万穴,植树160多万株,为红寺堡的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大规模开展军民共建造林活动,红寺堡的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不足5%提高到目前的10.35%,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带动了枸杞园、葡萄园等一批特色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宁夏驻军为红寺堡植树造林、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还积极帮助移民搬迁安置、参与基础设计建设、援助灌区新农村建设、捐资援建中小学等。

  吴忠市红寺堡区武装部政委高长祯介绍,1999年至2004年间,宁夏军区多次调派官兵、协调车辆,奔赴宁夏南部西海固偏远山区,先后协助搬迁安置贫困群众20万人。1999年,当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红寺堡灌区的移民搬迁安置最困难时,宁夏军区主动与红寺堡开发区结成长期援建对子,组织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投身移民开发区建设。

  “可以说,是他们在这里建起了第一座房子、安置了第一户移民、铺设了第一条柏油马路、种下了第一棵树苗。”高长祯说。

  红寺堡区教育局考试中心主任魏国喆是2001年按照移民计划,从固原市彭阳县工作调动到红寺堡区的。他说,他永远也忘不了当年和部队官兵共同建设红寺堡的场景,“春天植树的时候,官兵们和我们一块吃饭,那时风沙多,常常是就着沙子吃。”

  在魏国喆的心里,红寺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橄榄绿,红寺堡的建设和驻地官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001年至今,驻宁部队为红寺堡援建了数十所希望学校。在红寺堡的一些中小学里,课桌、校服、体育器材用品、文具等都是驻宁部队捐助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