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东方含笑 温润人心——2019年中华文化海外展览扫描
时间:2019-12-16 08:3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 特稿:东方含笑 温润人心——2019年中华文化海外展览扫描 新华社记者危玮 古朴的兵马俑、精美的和田玉雕、珍奇的故宫藏品……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承载着东方哲学精神,雕塑、绘画、书法、瓷器等艺术品是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最好的载体。 这一年,一场场中华文化展览在海外接连呈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更打造出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美美与共的生动景象。 东方神韵 与世共享 在历史回溯中追寻文化根脉,在艺术欣赏里激发心灵共鸣。 4月22日,持续4个多月的《秦始皇兵马俑:永恒的守卫》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落下帷幕。“一生一次!”策展人丽贝卡·赖斯如此形容这一跨年大展的重要性。 这是兵马俑时隔16年再次来到新西兰,展览带来10件兵马俑真品、160多件西周至汉代玉石和青铜器等。 开展当天一大早,许多慕名而来的新西兰民众就排起长队等候入场。展览通过投影、视听技术,营造出来自东方古老庄重的皇家氛围。 “展出的兵俑彼此不同,细节表现展示了不可思议的个性和想象力。每次注视这些细节,我都会被那种魅力感染到不能呼吸。”赖斯说。 新西兰退休医生帕特·墨菲特说:“这个展览非常‘中国’,从空间到布光,还有整体的色彩和音乐,充满了我所理解的中国元素。” 从秦朝到清代,时空跨越两千多年,东方艺术之美打动当地观众。 3月30日,反映清代宫廷生活的“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和生活”展在华盛顿拉开帷幕。乾隆为其母打造的巨大金发塔、宫廷像轴、画卷、家具等165件(套)故宫藏品与美国公众见面。 3月15日至5月30日,“繁盛的中国18世纪”故宫珍宝展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乾隆坐过的龙椅、穿过的龙袍和绘画、书法作品等百余件珍宝向俄罗斯公众展示清代宫廷和政治生活场景。 “故宫珍宝展非常成功。”克里姆林宫博物馆馆长埃琳娜·加加林娜说,“俄罗斯观众非常喜欢中国的展品。” 活力创新 魅力非凡 5月10日,“技艺中国”展在伦敦手工艺周开幕,集中展现苏绣、水族马尾绣等近20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及金银掐丝、珐琅工艺等逾10种传统手工技艺,让观众零距离感受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中国手工技艺。 苏绣大师张平将刺绣技艺运用在现代服饰设计上,作品光彩夺目;通过3D投影技术向观众立体呈现巧夺天工的和田玉饰;创造性地将苗银和马尾绣运用于首饰和饰品制作,作品华贵典雅、精美神秘的艺术风格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伦敦手工艺周执行总监乔纳森·伯顿对高度评价中国手工艺作品,认为这些作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体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保存者、守护者,也需要创新者、传播者。 1月30日晚,法国吉美博物馆的外墙上,一串由灯光投影形成的爆竹被点燃,烟花、舞狮、微信红包……一场主题灯光秀拉开了中国特色文创展览的序幕。 由中国建筑工艺“榫卯”转化而来的三维解谜游戏、以国画巨作《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歌曲《丹青千里》、结合了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与中国传统工笔画法而设计的扇面……中国“新文创”在巴黎上演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在场的法国文化界人士无不惊叹:原来文物还可以玩起来、听起来、动起来! 今年初,腾讯集团与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启动“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项目”,旨在通过授权合作,将海内外博物馆馆藏的中国珍品文物以数字化形态呈现在网络平台上。 法中文化艺术联合会主席帕特里克·当布龙对此称赞说,互联网科技的应用,让文化遗产重新获得生机,也“激励了青少年一代积极赋予当代与传统文化艺术新的生命和活力”。 拼灵感、玩创意,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为文明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灿烂悠久、独具魅力的中华文明正以更开放、更现代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交流互鉴 美美与共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文物保护、博物馆合作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热络。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互办展览,双方均拿出各自馆藏珍品;克里姆林宫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文物展览、保护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 2018年至2019年,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互办展览。来自清朝乾隆时期百余件珍贵文物和300多件希腊安提凯希拉岛水下考古文物在两大文明古国交换展出,均获得巨大成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