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地方新闻 >

记中国人寿退休干部李学亮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题: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记中国人寿退休干部李学亮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

  十里的崎岖山路,往返十余载,是多远?全部积蓄,投进一片荒山,为什么?远离喧嚣,独自坚守,寂寞吗?

  一位老人,一片山,十五年。中国人寿退休干部李学亮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挥余热、奉献社会,展示了一位退休老党员永葆本色,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博大情怀。

  躬耕山野十五载

  79岁的李学亮,身板挺拔,声音洪亮,精神矍铄。“这些年一直生活在山里,锻炼了身体,这是大山对我的馈赠。”

  一开场,就是他心心念念的那片山。

  李学亮,退休前曾是中国人寿北京西城区支公司经理、党委办公室主任。退休后,本该颐养天年、享享清福的他,作出一个让周围人惊讶的决定:扎根大山、开荒种树。

  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有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李学亮的家乡就位于山脚下的鲁家滩村。祖辈都是以种地为生的村民,李学亮心中有一份对土地的坚守。“开矿比开荒收益大、见效快,但我相信保护土地就能孕育财富,还能留住绿水青山,我要为乡亲们探索一条可持续的致富道路。”

  2004年,与村里签订承包合同,李学亮走进了方圆500多亩的大山。

  “刚开始,是真苦!”李学亮感叹。

  从鲁家滩村到山上,道路崎岖难行,十里路往返要走四个小时。每天带着干粮上山,中午饿了就吃口干粮喝点水。他开春上山、初冬下山,每年在山上劳作的时间近9个月。

  开荒很难,最难的是山上没水。水是李学亮从山下村里买来,再雇农用车拉到山上。每车最多拉两大桶水,只够浇12棵树。上千棵树浇完一遍要往返多少次,李学亮已经数不清。而在树木栽种初期,每半个月就需要浇一次水。

  最怕的是树木不成活。一开始没有经验,成活率不到10%。铺地膜防止水分蒸发、用生根剂促进树木扎根……李学亮边干边学,摸索经验,现在树木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伴随着十五年的汗水和心血,李学亮开垦出近70亩的山地,种植了柿子、红果、花椒、黑枣、杏、桃、梨、苹果、大枣、李子、核桃等多种经济林木。每到秋天,熟透的京白梨结满了枝头,颗粒饱满的枣儿压弯了树梢,红彤彤的花椒散发着清冽的香气,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花果山”。

  山里的生态环境变好了,野兔、山鸡、獾等各种动物都来了。李学亮一向大方,谁去他的山林里摘个桃、摘颗枣,他从无二话,但却不允许任何人碰他的这些动物朋友。“在我这片山上,谁都不许猎杀动物。”

  一腔热情为他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学亮没有忘记回乡开荒种树的初衷:留住家乡的绿水青山,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

  要想在荒地上种出好的经济作物,没有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是行不通的。李学亮购买了大量种植业方面的书籍,从挖坑、选苗、剪枝、嫁接、施肥、浇水到病虫害防治等,学了个遍。自己学不明白、琢磨不透,虚心拜有经验的农民为师傅。几年后,他的果树嫁接技术已经小有名气。

  桃树嫁接要在3月中旬,枣树是5月初,嫁接方式和果树的位置、土地的湿度有关系……谈起果树嫁接,李学亮头头是道,昔日的保险业干部,已经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掌握了一定技术后,李学亮开始给村民宣讲开荒种树的重要性,免费给村民无偿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为的是让大家少走弯路、早日致富、共同致富。周围山上的一些果树已经使用上他的改良品种,附近的不少果农来找他拜师学艺。

  购买树苗、置办生产工具、支付工人工资……十几年来,李学亮对这片大山的投入已近百万元,这几乎是他全部的积蓄。在外人看来有些难以理解,李学亮却很坦然。

  “留下这片山林,乡亲们吃着我种的果子,认为老李给大家伙儿做了件好事,我就觉得很值。”

  “我想探索一条种植业发展的新道路,让家乡更美,让乡亲更富,这是有意义的事。”

  平淡的话语,满腔的热情。

  “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在这片山上,飘扬着两面红旗:党旗和国旗。往山顶走时,他总爱回头望望。

  “常年独自一人在山上,难免感觉孤单寂寞,看到火红的党旗、国旗,感觉与党、与国家离得特别近,特别有干劲、有精神。”

  十五年,投入几乎全部的精力和积蓄,不求回报,不图名利,动力是什么?从李学亮的这番话里,记者找到了答案。

  作为一名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宣誓入党的那天起,李学亮就下定决心,一生追随党,为党工作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山上没有电,晚上在漆黑孤寂的大山里,只有一台收音机陪伴他,通过收音机了解国家大势,聆听党中央的声音,这个习惯保留至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