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琦君
时间:2019-12-20 11:0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书评人绿茶手绘的琦君文学馆。 去了两次温州,琦君成为避不开的一个人物。琦君是著名的华文女作家,原名潘希珍,以写散文见长,多年前一部名为《橘子红了》的电视剧,是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但并没有多少人因此更了解她。多年以来,琦君是一位濒临被遗忘的人物。 但温州人没有忘记她,为她建纪念馆、文学馆,出版纪念文集。也从传记作家李辉、主持人白岩松等人那里,陆续了解了琦君的一些故事,他们把琦君写进文章里、演讲稿里,让琦君的名字从温州出发,抵达更多人的视野。华裔著名作家张翎以故乡温州为背景,写了不少中长篇小说,也出版过一本与故乡有关的散文集。一个文学意义上的温州,已经变得非常具体化。 最近这次遇见琦君,是11月底,与温州人、著名书评人绿茶约好了在琦君文学馆碰面。我到达的时候,绿茶已经端坐在文学馆面前开始画他的小画。琦君文学馆是琦君小时候居住过的宅子,曾经的大宅多数被损坏了,剩下的核心部分被保护了起来,修缮后成为寻找琦君踪迹的重要场所。 琦君1917年出生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庙后,在瞿溪潘宅度过童年,2006年去世于台北。离开内地之后的琦君,写下了大量怀念故乡温州的文字。离故乡越远的人,越是对故乡的景物与往事记忆清晰。未能落叶归根,将骨灰葬于故乡山水间,或是琦君的一个遗憾,但故乡人对她的惦念,还有对她名字的呵护,会让她的在天之灵感到慰藉。 我在琦君纪念馆与琦君塑像合影,一幅幅仔细观看她的生平重大事件与影像,半个多小时之后,绿茶已经在馆外画下了文学馆的全貌:一栋古朴而大气的南方木质建筑,带有时光与烟雨的气息,旁边是一棵无比高大的白玉兰树,是琦君童年时亲手种下的,算来已经差不多有近百年的树龄。这棵大树分外葱茏,生机盎然,让它的四周都充满活力。如今,琦君文学馆已成为三溪中学校区的一部分,这棵白玉兰树,要守护每天往来这里的学生,它必须要年轻,它无法不年轻。 绿茶让我在他画的小画上签名留念,想了想,写下了这样三行字,“又来温州,绿茶故乡,遇见琦君”。我喜欢“遇见琦君”这样的说法,仿佛她没有故去,依然会在文学馆的某一个房间里写作,或者在瞿溪山水的某一处游玩。 琦君已经是温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推广琦君这张文化名片的人,名字叫周吉敏,她也是一位作家,但在决心投身于对琦君的推广与保护事业的五年时间里,她几乎放弃了自己的创作,专心只做与琦君有关的事,呼吁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琦君纪念馆、文学馆,设立与颁发“琦君文学奖”……都是她默默地在背后做相关的具体工作,以极少的人手,承受着不小的工作压力,无视怀疑与误解,只为琦君不被时代洪流淹没。 第一次来温州差不多是两年前,也是吉敏带我们走近琦君。记得那是夏天,我们一起拜访刚开放不久的琦君纪念馆。纪念馆位于温州瓯海区泽雅镇的庙后小学,这所小学是琦君父亲捐资建设的,小学前几年搬走之后空了下来,便改建为琦君纪念馆。 泽雅镇也是吉敏的家乡,这个地方的景色与其名字一样美。虽然地理位置非常偏僻,但造纸传统却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这里的造纸技术,据说比《天工开物》所记载的更为原始、严谨,并且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时代,可以行销到各地的纸店,甚至远销海外。吉敏写过一本名字叫《泽雅古道》的书,也写过一篇关于泽雅造纸的长篇散文,但她最开心的事,仍然是与琦君有关的事情。 记得坐车前往泽雅琦君纪念馆的路上,就在我们一路赞叹路边景色之美到达一个情绪巅峰的时候,车子猛地转了一个大弯,琦君纪念馆的石雕名牌便出现在了眼前。琦君纪念馆算是处在一个“风水宝地”了吧,站在纪念馆门前与院中的时候,无论往哪个方向看,视野里出现的,都是令人舒适愉悦的大自然。 两次来温州,和温州朋友聊天,琦君永远是重要的话题之一。我们谈论她书里的温暖,还有她在写下对父母美好记忆时猝不及防出现的伤感。琦君在四岁左右的时候父母双亡,她书里所写到的父母,其实是她的伯父伯母,虽然伯父伯母给予了她亲生父母般的关爱,但避免不了还是隐约有“寄人篱下”的滋味,不晓得琦君在写作时是如何处理自己童年际遇留下的阴影,反正在她绝大多数的作品里,读者看到的,永远是那位深情的、宽容的、坦然的女孩琦君、少女琦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