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粮仓”滑县的丰收“密码”
时间:2019-12-20 21: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来自一线的调查报告)“豫北粮仓”滑县的丰收“密码” 新华社郑州12月20日电 题:“豫北粮仓”滑县的丰收“密码” 新华社记者韩朝阳、冯碧箫 滑县一年产粮超30亿斤,够全国人民吃一个星期,够河南人民吃两个月。“中国小麦第一县”滑县何以连续28年粮食总产稳居全省第一?答案在于土地、在于科技、在于农民。 藏粮于地 守好粮食安全的根基 时至岁末,一场冬雨过后,豫北滑县的麦田湿漉漉一片,一望无际,拳头高的麦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 “这场雨还行,缓解了之前的旱情,麦苗长势不错。”西河京村58岁的种粮能人黄国兴看过墒情后说,“以前望天收,如今不一样了,现在大旱大丰收,小旱小丰收。”见记者面带困惑,黄国兴解释,自家农田所在的白马坡是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水利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所以旱涝保收。 高标准粮田建设是滑县“藏粮于地”的关键一招。拥有195万亩耕地、17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滑县,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155万亩,其中,以白马坡、卫南坡等为核心的50万亩高标准粮田是河南最大的集中连片高标准粮田示范区。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滑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张霞说,高标准粮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仅在面积10.5万亩的白马坡示范区,近2000口灌井星罗棋布,13万株防护林木排列整齐,240余公里生产路四通八达,1000余千米输配电线路供应能源……这些是高标准农田得以旱涝保收的基础。 “丰收一个卫南坡,养活清丰和南乐。”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就流传在豫北的民谣。随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滑县的“粮袋子”越来越鼓,“铁饭碗”越端越牢。 藏粮于技 打磨粮食增产的利器 “种子买到手,技术跟着走,良种配良方,丰收有希望。”66岁的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秀珍从事种子培育、推广40年,“良种配良方”正是无数像她一样的农业工作者总结的增产“秘诀”。 赵秀珍1980年进入原滑县种子公司工作,当时销售的粮种仅有寥寥几种。“没有科研,育不出良种,企业做不大,农业做不强。”赵秀珍2005年“另起炉灶”,筹建以种子研发为主业的新公司,培育出40余个玉米、小麦品种。 2008年以来,当地政府支持滑丰种业实施良种化工程,搭建县、乡、村三级良种示范和供种网络,滑县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 粮食稳产高产,凭的不仅是经验热情,更是科学方法。2013年,干建筑工程的杜焕永转行干农业,但入行前几年,他却尝尽了苦楚。播种时人工低效,人手不足,手忙脚乱;收获前狂风暴雨,小麦倒伏,损失惨重。 杜焕永在“天灾人祸”前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不断琢磨、总结经验。用什么种子可以抗倒伏?用什么机械能提高耕种效率?翻转犁耕一亩地降低30元成本,北斗平地仪使播种全程智能化……杜焕永慢慢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如今,杜焕永的农民合作社不仅流转耕地2000余亩,还托管耕地5000多亩,库房里100多台造型各异的农机具是他种好地的底气。 目前,滑县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55%,“互联网+农业”正为农民种地提供全程服务。滑县的粮食亩产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300斤增加到如今的1000斤以上。 藏粮于民 延续爱农惜粮的传统 30年前,农忙假还是滑县的“标配”,在职业高中学农学的吕胜战每逢假期便回家干农活。“播种小麦,一人牵牛,一人扶耧,还得有人跟在后边压实土壤,费时费力。”当时村里已有手扶拖拉机,却没有配套的播种机,16岁的吕胜战回学校后,钻研播种机,两年后发明出手扶悬挂播种机,与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一次播种6行,15分钟播种1亩地,效率是人工的6倍。 此后,吕胜战又发明了多功能穴播机,可播种玉米、花生等作物种子,速度是手工点播的36倍。1991年,该发明在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其间,郑州、西安两家单位要出100万元买走这项专利,都被其拒绝。“我搞发明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更多农民用上好机器。”吕胜战将此项发明捐献出来,大批农民因此受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