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国内新闻 >

这一年,我们幸福满满(2019年终特别策划)(2)

  “之前还能应付过来,但自从父亲卧床后,身边离不了人,多少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家里经济吃不消不说,每次去医院更换导尿管,是最头疼的事情。”一到更换导尿管的时候,吴其再就要大费周折,先是喊上救护车,然后到医院排队挂号,等候就诊,一趟下来往往就是大半天。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了“家庭病床”服务。

  他说的“家庭病床”,是镜湖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家庭签约医生的基础上,把医疗服务延伸至患者家中的一个新探索,为的就是让患者在家中能够享受和医院同样的医疗。有个什么小病小情的,直接打电话给社区服务中心的主治医生,几分钟就能上门。而且,以前如果去医院更换导尿管,加上救护车的费用,一次下来少则几百元;而“家庭病床”服务,包括材料费和上门费在内,一共也就70元,巡诊费还全免。

  “自从‘家庭病床’服务来到家里以后,是省时省力又省钱。”吴其再说,“家庭病床”可以实实在在解决社区居民的部分就医需求,把病床“搬进”了家里,也暖到了心里。

  

  住有所居

  老付县城安新家

  本报记者  程  焕

  付相能一觉睡到了7点。不慌不忙起床,老付帮孙女洗完脸、梳好头,带她吃碗羊肉粉,8点前准时送到幼儿园。能这样从容,只因半年前搬了新家,没几步便是幼儿园。

  “就冲这一点,这里要比老家好。”去年,孙女开始上学,老付天不亮就出门,把孩子背到15公里外的镇上幼儿园,回家匆匆吃个午饭,就得去接孙女了。每天徒步往返要花费12小时,老付只坚持了半个月。“跑不动了,只好在镇上租间民房歇脚。”

  贵州习水县桃林镇兴隆村是一个坐落在山中的贫困村,老付在那里生活了53年。

  “房子比我小不了几岁,每间屋也就够塞下张床。”在老木房里送走了父母和妻子,老付独自把3个儿女拉扯大。木板墙得用牛皮纸糊住裂缝,青瓦屋顶年久失修,风雨稍猛烈点,房子就招架不住。

  儿子在外打工时谈的对象,回来过了两个春节后,扔下两岁的孩子就走了。

  老付心疼孙女,而房子问题令他忧心:刮风怕顶上掉瓦片,下雨怕床上长霉菌。“孩子一天天长大,上个学太折磨人,只怨我们住在了大山里。”

  “幸福来得太突然,我做梦都在笑。”2019年6月18日,是老付永生难忘的日子。县里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他家纳入搬迁对象,老付一家在县城分到了一套新房,80平方米,三室一厅带厨卫。

  “做饭用燃气,洗澡有热水,刮风下雨都不影响,住楼房就是舒适。”最让老付欣慰的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就在周边,孙女再也不用为上学遭罪了。

  到县城安家后不久,儿媳妇过来住了一段时间,儿子和她在谈复合的事。“孩子需要一个妈,有房有家才叫圆满。”老付期盼着一家人早日团圆。

  

  劳有所得

  工厂开到家门口

  本报记者  蒋云龙

  住进公租房的高兴劲儿还没过,犯愁的事儿又涌上了孙利的心头。

  孙利住的,是重庆最大的公租房社区之一——九龙坡区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公租房小区离我过去上班的地方比较远。我总得5点半就起床去赶公交车,回家得晚上七八点了。可是,现在孩子上学了,像以前那样上班太费劲,根本没时间接送孩子。”她的愁,许多“宝妈”邻居也都有感受。她们想找一个“不耽误接送孩子”的活儿,但对一没文化二没技能的她们来说,这样的工作,不好找。

  “有人开玩笑说,要是社区里有工厂就好了。我们听了觉得有道理,这个可以有。”社区工作人员李焱说。为此,社区干部们到附近企业上门拜访,和4家生产过程无污染无噪音的企业签了约。社区给场地,企业供原料,“宝妈”们经过培训后灵活上班,按件计酬。

  孙利不愁了,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再到社区的“巧手梦工坊”上班。家里有急事随时能回去。下午4点多,孩子放学了找过来,两人一起回家。“既能顾家又能挣钱,旺季一个月也挣过4000多块钱。”孙利挺满意。在“巧手梦工坊”里,300多名“宝妈”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增收1000元—5000元不等。与此同时,社区还腾挪了1000平方米,建了条自主创业一条街,名叫“创业苗圃”。

  “‘巧手梦工坊’解决居家就业问题,‘创业苗圃’解决居家创业问题,我们还推出了‘就业超市’,为所有居民提供就近工作的岗位,帮助了2000多人就业。”社区党委书记周培全说。

  

  老有所养

  老年公寓助康复

  本报记者  叶传增

  云南昆明市官渡区的柏寿老年公寓六甲康养中心,李淑英正和护工玩接球游戏。“33、34、35……”她边玩边给自己计数。

  “李奶奶可是这里的‘运动健将’,一口气能接50个呢!”护工严梅芳接过李淑英抛回的球,向她比了个大拇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