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三大淡水湖绿色发展之路
时间:2019-12-31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原标题:大湖见证 ▲11月28日无人机拍摄的安徽巢湖。 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新华社杭州12月28日电题:大湖见证——长三角三大淡水湖绿色发展之路 从地图上俯瞰长江三角洲,交错密布的河湖水系,让这片中国经济活力创新的高地更添灵动和秀美。而太湖、洪泽湖、巢湖三大淡水湖,恰如点缀其上的三颗宝石熠熠生辉。 从脏乱河道到水清岸美,从“九龙治水”到齐抓共管,从竭泽而渔到人水和谐……坐拥优良的水资源条件,世代傍水而居、凭水而兴的人对此有着切身体会:放眼长远,护好一方碧水,才是“靠水吃水”的前提和基础。 万顷碧波再现梦里水乡 腊月时节,沿安徽合肥市环巢湖大道行驶,湖区内侧的浅滩、湿地片片相连,杭埠河、派河等入湖口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一批正在培育中的生态湿地在冬日萌发勃勃生机。 在南淝河入湖口,东侧是滨湖湿地森林公园,西侧是4万多亩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作为巢湖治理最难啃的“硬骨头”,南淝河水质近期已经连续两月实现了国考断面水质达标,这也是最后一个达标的环巢湖入湖河流。 眼前风光宜人,得来并不容易。 “国家重点治理的太湖、巢湖、滇池三大湖中,太湖地处南方疏水网地区,水多、水滞、水脏问题突出,滇池是高原湖泊,面临水少、水滞、水脏难题,巢湖则兼而有之。”巢湖研究院院长朱青说。 合肥市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办公室主任高斌友介绍,近8年来,合肥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推进以巢湖生态修复保护为重点的环巢湖工程建设,巢湖水质呈现逐步好转态势,巢湖湖区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持续下降。 复见清波的不只是巢湖。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苏浙皖三省意识到,治水是一道摆在面前的必答题,必须将其纳入区域环境的大局中统筹考虑,以大型淡水湖治理为牵引,带动周边环境整体提升。 从太湖南岸穿过一条马路,就是浙江湖州吴兴区72条入太湖的溇港之一罗溇港。宽阔的河道,平缓的护岸,沿岸线整齐种植的樱花树……不久前,这里刚刚通过浙江省级“美丽河湖”的评审。 “从2008年开始,湖州就谋划了环湖河道整治等系列工程,提高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完善区域防洪排涝格局,也兼顾航运等综合效益。”湖州吴兴区治水办专职副主任张韬告诉记者,目前罗溇基本常年保持Ⅱ类水,保证“涓涓清流送太湖”。 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了长三角水系丰富的渔业资源,白鱼、银鱼、白虾、湖蟹等优质水产让湖泊成了渔民的“聚宝盆”,但由此也引发了过度捕捞的恶果。 以洪泽湖为例,河蚬可捕量从2005年的10.01万吨降到2013年的2.2万吨,有效捕捞时间由2012年以前每年8个半月降低到2013年的2个月。 为拯救河蚬、河蚌、螺蛳、银鱼等水产品资源,江苏省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先查清底数,制订完善限额捕捞制度,并规定渔民到指定码头交易,接受渔政部门监督,以保证水产种群自我恢复能力。 洪泽湖渔管办干部陈林说,多年来,洪泽湖实行捕捞“负增长”制度,渔业资源逐步得到涵养和恢复,河蚌、螺蛳总量由10年前的9万吨上升至26万吨,春季银鱼也由5年前的280吨增至530吨。 作为江苏省内最大的淡水湿地自然保护区,洪泽湖湿地目前有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等190余种鸟类,近来还发现世界濒危鸟类震旦鸦雀。独特的旅游资源,让当地居民和游客赞叹:“梦里水乡又回来了。” 转型联动彰显治水之志 “锦堤蝶醉”“芦花飞絮”“烟云梦泽”“蔚林荷语”……一块块依不同时节而定名的景观,让属于南太湖水系的湖州长田漾湿地公园充满诗情画意。 冬日的公园,摇曳的芦苇和原生的野花烘托出原生态的意趣,本地居民和游客在其间闲庭信步,适意漫谈。 “相较于太湖北岸的无锡、苏州等地区,多年前南太湖只是小渔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牺牲了环境。”南太湖新区治水办副主任蒋仕斌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科学地保护和开发水资源。 紧盯重点难点,出重拳整治历史遗留问题—— 水泥、印染、造纸……近年来,一批高污染产业在南太湖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责任编辑:admin) |